生育与养老的时代回响
2025-10-23 06:14   浏览人次:

  蒋华
  清晨与老家亲友通话,听闻一则憾事:一位82岁老人深夜离世,远在外地的女儿因中秋加班未能赶回,老人临终前不断呼喊女儿名字,双眼至死未闭,终究带着未能相见的遗憾离去。“养儿防老、养老送终”,这刻在上辈人骨子里的执念,是他们代代相传的信念。
  世界瞬息万变,许多旧景回望已觉陌生。像我这般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人,儿时常听闻“曹小八子”“潘小十子” 这类称呼——排行里通常不含女孩,意味着一户人家亲兄弟姐妹常达十几个。彼时物质与精神生活极度匮乏,无有效节育措施,女性十五六岁结婚后便持续生育至失去能力,加之医疗落后,孩子生得多、夭折也多,存活率不高。清晨,大人们吆喝孩子起床,孩子们穿着“大的穿过二的穿”的旧衣裳,能上学的上学,稍大的下田劳作,年幼的自寻乐趣;傍晚,大人清点孩子数量未少,便算安稳过了一天。
  前几日为孩子一家的中秋聚会定农家乐,饭店有个“一万七厅”格外特别。询问老板得知,多数厅名以夫妻与孩子出生地命名,唯独此厅因他们唯一的儿子而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超生这个孩子,夫妻俩被罚1.7万元。在当时,1.7万元堪称天文数字,为缴罚款他们耗尽家底、四处借钱,这段经历刻骨铭心,遂以此命名。
  黄宏与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曾看哭不少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正因许多人有过类似经历。八九十年代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民间谓之怕“锅烟囱倒了”——断了香火。那时基层干部大半精力投入计划生育,“刮放引流”成口头禅,即便如此,仍有家庭为生男孩绞尽脑汁,哪怕房倒屋塌、颠沛流离,也要东躲西藏,不生儿子不罢休。
  迈入新世纪,人们思想观念摆脱单一,愈发多元。我最早于八十年代听闻“丁克家庭”,彼时多集中于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到90后一代,丁克家庭数量渐增。如今我去孩子家,见孙子孙女绕膝嬉闹,负面情绪便一扫而空,可身边不少同龄人的孩子至今单身。即便父母帮孩子在工作城市买房配车,他们仍不愿谈恋爱、成家,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如今计划生育政策早已放开二孩,愿意再生的家庭却屈指可数。即便成家,不少年轻人也选择不生育——或因父母无法帮忙带娃,或因夫妻忙于事业,或因经济能力不足,但归根结底,更多是主观上不想生,怕抚养孩子打乱轻松生活。每逢节日通话,亲友们总为孩子不谈对象唉声叹气。此前“双节”假日,一位开饭店的老板向我倾诉烦心事:他有一儿一女,儿子成家后只生一女,30多岁的女儿干脆不愿成家。他苦劝甚至利诱,想让儿子儿媳再生,小两口却不为所动,儿媳更放话“再逼就离婚”,老板说起时潸然泪下,满是无奈心酸。
  今年春节,孩子在家办家宴,席间一位刚过古稀的老者开席不久便脸色涨红、呼吸急促。众人连忙扶他躺坐沙发,同时联系其儿女,不到十分钟,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悉数赶到,将老人送医检查,终是有惊无险。人身上的器官运转数十年,偶有问题需及时调理,否则一个“零件”故障便可能导致机能停摆。
  无独有偶,前几天过节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70多岁的老教育工作者。她一生未婚未育,将心血全投入事业,退休后被政府返聘管理教育集团,工作风生水起,带领旗下学校声名鹊起,直至去年暑假才退居二线,有领导评价她的贡献振兴了当地教育,还带动了房地产业,推动了区域发展。聚会初始她谈笑风生,不久便起身离席,十分钟后仍未返回,服务员称其去了厕所。众人诧异,派女同志查看,起初她还能回应,说呼吸急促、浑身冒冷汗,几分钟后便没了声响。大家踹开厕所门,抬出她并拨打120,聚会匆忙结束,众人安排人照料,直至她生命体征平稳,悬着的心才放下,实在惊险。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虽有精华亦有糟粕,却能代代延续、被多数人接受,核心在于契合国情。如今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亲情养老、居家养老”仍是多数老年人心中最安心的选择。
  每个人终将衰老、告别尘世,只愿我们都能活得洒脱,走得无憾。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