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可仁
盐河是盐场的血脉,它默默滋养着两岸的盐田与人家。一望无垠的盐田如棋盘般铺展在河岸两侧,灰瓦平房里住着一代代盐工和他们的亲人。而连接两岸生活的,正是盐河上那些姿态无异的桥。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盐民习惯称这些桥为“小木桥”或“大跳”。大跳的构造极富智慧:两岸各向河心筑起“引桥”,用粗木为柱、横木为梁,铆钉紧固,再铺木板。两段引桥之间,以一块可活动的大跳板衔接。跳板一端搭于对岸,另一端套在铁柱上,辅以石块配重,利用杠杆原理即可转动。每逢运盐船、水船经过,船家一声“摸跳哦——”的长唤,看跳工便应声而出,挪动跳板予船通行。这一声呼唤,曾是多少人记忆里流动的时钟。
我的童年,是在大跳的吱呀声里度过的。小学位于河对岸,每日我要在跳板上往返四次。看跳的胡家人,总会在我经过时投来温暖的目光。谁能料到,多年后胡家三女儿竟成了我的妻。那座桥,早已在无形中系紧了我们的缘分。
少年时光更与大桥密不可分。炎炎夏日,跳板成了我们的跳水台,或俯身跃下,或抱柱潜底,或在柱头翻转入水。水花四溅中,流淌着盐河儿女最简单的快乐。
跨入新世纪,拱形水泥桥取代了古老的大跳;步入新时代,现代化桥梁如虹飞架。盐河的桥,从木石结构到钢筋水泥,从人力操控到自动放行,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升级,更是盐场发展的缩影。它们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向海图强的脚步,也承载着盐场几代人关于生活、成长与爱的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