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一线“把脉问诊”护航项目快建设

本报记者  刘伟
  近日,县发改委工作人员深入滨海港经济开发区,走进企业和项目建设现场,“把脉问诊”企业发展难题,提供“零距离”服务。
  “以往是企业跑部门,如今是部门常态化上门服务企业。”在滨海风电装备叶片项目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感叹道。
  车间内,风电装备叶片项目负责人向县发改委同志道出了近期遇到的烦恼,“我们项目已经完成整体进度的90%。眼看项目即将完工,但因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导致流动资金出现少量缺口,可能会延误部分设备采购。”
  发改委工作人员在仔细聆听并记录下企业的困难后,当场为企业“把脉开方”。他们重点围绕项目申报、政策对接、资金争取等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指导,同时针对企业提出的省重大项目申报、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争取等事项,现场协调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
  “我委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超前深入谋划,加强项目储备,持续组织企业申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各类项目资金,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保障。”县发改委重大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黄昊向记者介绍。
  政府部门服务做得好,项目建设就跑得快。在国家电投滨海2×100万千瓦火电扩建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建筑群,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散布在建筑群中,各司其职抓紧作业。轰鸣声、焊接声、敲击声此起彼伏。
  发改委工作人员围绕项目投资列统、竣工达产等节点逐一排查梳理,核对相关信息。“我们多措并举,对在建的项目进行‘保姆式’服务,动态掌握项目建设情况,疏通堵点难点,努力为项目顺利建设保驾护航。”黄昊表示。
  “项目建设中,大量的审批手续都是县相关部门帮忙办理的,事事为企业想在先、做在前。”国家电投滨海2×100万千瓦火电扩建项目负责人说,滨海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投资发展信心满满。
  据悉,今年以来,县发改委与滨海港经济开发区加强常态化联动,累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难题36项,近三年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超15亿元。
  “从‘等企业上门’到‘送服务上门’,发改委走访、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现场,不仅解了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燃眉之急’,更传递了我县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定向海图强,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干则必成”的执行力,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