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洪林村:红色力量引蝶变

本报记者  刘琪
  位于县农业园的洪林村既有硝烟岁月里镌刻的红色记忆,更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作为烈士陈洪林的故乡,这片土地始终激荡着英雄的气息。如今,洪林人正以烈士精神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红色沃土绽放出愈发浓郁的时代芬芳。
  8月25日,记者走进洪林村,最先抵达的是村里的精神地标——初心广场。晨光中,陈洪林烈士的雕像愈发挺拔,他身着旧式布衣,目光如炬望向远方,仿佛仍在注视着当年为之奋斗的土地。雕像基座上,“陈洪林(1903-1941)”的金色字样熠熠生辉,与周围苍翠的松柏相映,更显庄严肃穆。
  从雕像一侧走去,百米长的烈士精神宣传走廊如展开的历史长卷。“我们村以烈士命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村里的老党员陈兵轻抚展板,深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1903年,陈洪林生于原中兴乡老粮庄(今洪林村),1940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次年入党并担任农会长,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与减租减息运动,触动了反 动地主陈法文的利益。1941年10月25日夜,陈法文勾结叛徒,以5亩地为诱饵骗开陈洪林家门,将这位年仅38岁的英雄残忍杀害。1958年,经县政府批准,烈士故乡被命名为洪林大队,1983年更名为洪林村,让英雄的名字永远与故土相依。
  离初心广场不远,古色古香的洪林亭是村民们常聚的“议事厅”。青瓦飞檐下,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石桌旁,话题总离不开村里的新变化。“以前住土坯房,吃顿饱饭都难;现在住洋楼、领工资,这都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啊!”68岁的村民王秀兰指着亭柱上“忧民报国豪风垂万代 取义成仁正气照千秋”的楹联,话语里满是感慨。
  眼下正是田园墨歌果园的丰收季,黄澄澄的黄桃挂满枝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串串金色灯笼。果农们头戴草帽穿梭林间,指尖轻转便将成熟果实摘入竹篮,此起彼伏的笑语声在果园里回荡。“今年黄桃产量高、品质好,甜度十足,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果园负责人刘昌道笑着说,果园常年提供30多个固定岗位,用工高峰时能吸纳百余人。
  近年来,洪林村依托邻近S327、G204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如今果园总面积600余亩,不仅有黄桃,还种着水蜜桃、苹果、梨等10多个品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体系,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村集体收入也稳步增长。
  产业兴旺带来的,是村容村貌的蝶变。走进新型农村社区,灰瓦白墙的楼房整齐排列,门前小菜园种着时令蔬菜,太阳能路灯沿柏油路一直延伸到村口。社区中心的健身广场上,老人们跟着音乐打太极,孩子们在游乐区追逐嬉戏。“现在环境比城里还好!每天有保洁上门收垃圾,出门就是小公园,看病、买菜都方便。”55岁的郑玉琴领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新房,客厅墙上的全家福笑容灿烂。
  变化不止于“面子”,更在“里子”。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农家书屋里,《桃树丰产栽培技术》《生态果园管理手册》等书籍旁贴满村民写的便签:“这页疏花方法实用”“下周试这个防虫配方”。“以前农闲就打牌,现在来书屋学技术的人排着队。”管理员笑着说,书屋不定期邀请农技专家讲课,场场座无虚席。
  这些变迁的背后,是红色精神的持续引领。多年来,洪林村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让烈士精神融入血脉。“把陈洪林烈士的事迹放在村中心的初心广场上,就是要让全村人时刻铭记:今天的好日子,是先烈用热血换来的。”村负责人陈峰说。每年的清明、“七一”,村里都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来到烈士雕像前,举行祭扫仪式和纪念活动,在庄严肃穆中传承初心使命。
  如今的洪林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我们洪林村将继承烈士遗志,时刻铭记先烈精神,凝聚奋发力量。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陈峰的话语坚定有力。
  从烈士用生命守护的贫瘠土地,到如今瓜果飘香的富裕村庄,洪林村的蜕变,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每一颗果实都浸润着奋斗汗水,每一座新居都承载着先烈期盼。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洪林人正用勤劳双手,续写着这片红色土地的崭新篇章。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