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华村:红心践诺兴家园
2025-11-05 06:54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唐颖
  “我们村的名字,是席永华烈士用生命刻下的。”10月20日,记者来到县农业园永华村,一见面,便在村党总支书记于洪带领下走进“初心课堂”。
  1928年,席永华生于当地贫苦农家;1944年春,他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通讯兵;同年10月,攻打射阳县合德镇敌据点时,日军施放瓦斯毒气,席永华与战友们壮烈牺牲,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1958年,为铭记这份奉献,当地政府将他的家乡命名为“永华大队”,后更名为“永华村”——“永华”二字,从此不仅是村名,更是全村人扛起的红色承诺。
  “烈士用生命追求的‘好日子’,就是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目标。”于洪的这句话,是村“两委”班子的共识,更是全村广大干群的行动纲领。从土地流转到公园建设,从产业布局到民生服务,永华村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围绕村民展开,红色精神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定盘星”。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向村外走去,四百多亩水稻田铺成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秆,微风里满是丰收的稻香。于洪指着稻田说,过去村里劳动力外流,不少土地荒着,村“两委”想起席永华“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期盼,牵头整合零散土地,承包给有技术的种植大户,既盘活了闲置资源,更让村民、集体、大户实现三方共赢。
  “以前自家种三四亩稻,忙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给大户,每年光租金就4000多元!”村民龚大叔蹲下身摸了摸稻穗,“我还能去田里帮工,一个月再赚两三千元,比自己种地省心,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村里帮我们协调土地、对接农技专家,就怕稻子长不好、对不起村民。”种植大户王蒙蒙语气认真,“今年稻子秋收后,给村民租金,还给村集体分红,这是实实在在让烈士的期盼落地了。”
  除了水稻种植,永华村还打破“单一种粮”的局限,引进大学生创业者带来的先进技术,建成2个总面积20多公顷的高产经济作物基地。“以前在家种地没盼头,现在在这里帮工,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每年还能额外挣1万多元,非常满足!”村民龚兰荣笑着说。
  红色初心结出产业硕果:2023年村集体收入59.12万元,2024年增至60.26万元,2025年预计达70.4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产业振兴的红利,正沿着烈士的精神脉络,实实在在装进村民口袋。
  “日子富了,更要让村民心里暖和,这才是烈士要的‘好日子’。”于洪说。傍晚的小广场,成了最好的证明。作为满足村民日常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公共场所,这里不仅配备了完善的照明系统,还设置了涵盖不同年龄段和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器材。
  “以前,饭后只能在家门口坐着,想锻炼只好在村口的路边溜达。现在器材全、环境好,每天来这里活动活动,浑身都舒服。”村民陈胜会告诉记者,这处占地500平方米的小广场,是村里用集体增收资金打造的,老人、小孩、年轻人都能找到乐子。
  每月20日的“暖心日”,是永华村延续5年的约定。村委会活动室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免费理发、拉家常。“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村里想得比孩子还周到!理发师不但剪得仔细,还陪我们聊天。”70岁的刘必花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而“初心课堂”,则是永华村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每月5日,党员们对着“烈士生平”文化墙重温入党誓词,老党员讲述席永华的革命故事,年轻党员分享服务村民的心得;假期里,这里则变身“红色学堂”,孩子们听烈士事迹、画红色漫画、学唱红色歌曲。“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村名里藏着英雄,现在的日子,是席永华爷爷用命换的。”于洪说,接下来还要丰富课堂内容,让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的永华村,党员干部在产业一线、环境整治现场带头干,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互帮互助,能人纷纷返乡创业。“下一步,我们继续深化‘村集体+大户+农户’模式,建农产品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还依托‘初心课堂’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让永华村不仅富起来,更以红色为底色,美起来、红起来,让烈士的期盼,变成更长远的幸福!”谈及未来,于洪眼神坚定。(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