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记我县第三例非亲缘性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东
  “这一天,我已经等了5年。今天,终于圆梦了。”昨天下午1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刚刚捐献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的杨东面带幸福的微笑说。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负责人丁玉琴为杨东送来省政协副主席、省红十字会会长何权签名的“爱心大使”荣誉证书和勋章。
  今年38岁的杨东是通榆镇卫生院一名医务工作者,1998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献血,献血量超过3000毫升。2010年,杨东在一次献血中,取样加入素有“生命银行”之称的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衷,杨东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良药,我深知捐献的重要意义,也知道捐献对身体没有伤害。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就能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杨东表示,他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随时等候召唤。
  今年5月初,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杨东打来了电话,告诉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并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杨东想都没想,当即答应下来。”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徐红对记者说,杨东很快就在捐献书上签了字,并积极配合后续的各项检查。经过初配、高分辨配型、体检等层层关口,杨东与白血病患者的配型完全成功,他的身体素质也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要求。得知配型完全成功的消息后,杨东非常兴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然而,一些亲友听说杨东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纷纷赶来劝阻,认为他没有必要为一个陌生人伤害自己的身体。“大家的担忧也是出于好心,不过,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知道捐献对身体没有害处。能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为什么不捐呢?”杨东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安慰父母:“捐献造血干细胞跟献血差不多,不是什么坏事,还能救别人的命呢,咱们不能见死不救啊!”杨东的父母见他这般坚决,便消除了顾虑,做起支持者。
  7月31日,在妻子张丽华和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杨东来到了南京,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据了解,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医生通过打动员剂,将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采集时,医生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用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份回输至捐献者体内,整个过程比较安全。8月1日至4日,医生连续4天为杨东打动员剂,早晚各一针。8月5日早上6点多,医生为他打了最后一支动员剂。上午8点半至下午1点,杨东走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在采集床上足足躺了4个半小时,直到造血干细胞悬液量足够。采集结束后,他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便被空运至北京,为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带去希望。杨东表示,这几天,可能是动员剂的作用,腿部和腰部有一些轻微疼痛感,不过完全可以克服,这点小疼痛算不了什么。
  杨东的妻子张丽华在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也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非常支持杨东的选择,“看到他顺利完成了捐献,我很开心,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我为他骄傲!”她说,熟悉杨东的人都知道,他向来都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一个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在通榆镇卫生院办理新农合报销,由于出具的病情证明没有县人民医院的盖章手续,经办人按照规定不能给他办理。杨东正好经过,知道这件事情后,主动帮老人接过病情证明,利用早晚回县城的机会帮他到县人民医院盖了章。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而杨东却说,与人方便、举手之劳。
  全程陪同杨东在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叶为国告诉记者,这次杨东和爱人去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只留15岁即将上初三的儿子在家。他的母亲专门从老家滨海港经济区杨庄村来到县城涵碧园小区,帮忙照料孙子的日常生活;他原本不会洗衣做饭的父亲一个人在家承担起农活、家务活,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儿子的支持。“杨东隔壁病床有一位来自安徽滁州的白血病患者,今年50多岁,妻子患有乳腺癌,家庭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杨东夫妻二人非常同情他们,经常把牛奶等营养品送给他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我们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叶为国感慨地说。
  记者从县红十字会了解到,杨东是我市第33例、我县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全市33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医务工作者有8位,他们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更奉献出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