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背后的服务温度

本报记者  唐颖
  “这面锦旗,是我们全家的心意!感谢12345热线帮我们了却了心头大事!”9月2日,县12345便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暖意融融,市民易先生双手捧着一面印着“心系老百姓,为民办实事”的锦旗,郑重地交到工作人员手中,话语里满是感激。这面鲜红的锦旗,不仅是对热线从“话务员”到“接处员”身份转变后工作的认可,更揭开了一段4个工作日破解26年历史遗留房产办证难题的暖心故事。
  时间回溯到8月19日,满心焦急的易先生来到县12345热线服务窗口求助。他坦言,父母1997年购买了一套集资房,如今父母已离世,房产证却始终办不下来,自己跑了多个部门都没有结果。原来,易先生父母当年向当地粮食物资公司购得该套集资房,可随着时间推移,原粮食物资公司早已破产注销,相关手续散落不全。为办理不动产权证,易先生多次往返县发改委、农旅集团、不动产中心等部门,却始终因“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责任主体不明确”等原因卡在流程里。
  接到诉求后,县12345热线第一时间启动疑难问题协调机制。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不仅是易先生一家的诉求,更是关乎群众“住有所居、证有所属”的民生大事。热线主动扛起“穿线针”与“主心骨”的责任,一边耐心安抚易先生情绪,详细记录房产购买时间、原产权单位、历史变更等关键信息,一边迅速梳理部门职责,排查办证流程中的堵点——从原粮食物资公司破产后的产权归属,到集资房的档案查询,再到税费核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拦路虎”。
  8月26日,在县12345热线的牵头组织下,一场特殊的协调会在便民服务中心召开。县发改委、资规局、司法局、税务局、农旅集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围绕易先生的房产办证问题展开讨论。“不能让群众为历史遗留问题买单,既要依法依规,也要灵活办理。”会上,各部门达成共识,决定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形成协同办理合力。
  协调会结束后,县12345热线工作人员全程跟踪督办,带着易先生开启“加速办证模式”:先是到资规局查阅尘封多年的房产档案,协调专业人员对房屋分摊面积进行实地测绘,仔细核实宗地图上的房屋位置;接着前往公证处,协助准备相关材料,快速出具继承权公证书;最后到税务局,根据历史政策和房屋实际情况,核准税费缴纳标准。每到一个部门,热线工作人员都主动沟通衔接,帮助易先生省去麻烦。
  从召开协调会到拿到不动产权证,仅用了4个工作日。当易先生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崭新的不动产权证时,激动地反复翻看:“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26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一面锦旗,一份认可;一次高效办理,一份民生温度。这张小小的不动产权证,不仅为易先生一家带来了安心,更彰显了我县各部门的为民情怀,让民生服务的温度直抵群众心间。
  “12345热线早已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实实在在的‘解题人’。”县12345热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主动担当的态度、协同联动的机制、全流程跟踪的服务,把“群众难事”变成“满意实事”。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