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柏荣
在坎北街道,有一个以烈士命名的村庄——长法村。为纪念烈士于长法,这里被赋予充满敬意的名字。近年来,长法村荣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生动演绎着红色基因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故事。近日,记者走进长法村,探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变化。
长法村位于坎北街道西北部,通榆河、引江济黄穿过境内,黄河故道与中山河在此合流。来到村头,红色广场公示栏上,详细记录着于长法烈士的生平和事迹。
老党员于洪告诉记者,1941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来到我县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于滩庄一带从原大套乡划出,组建于滩乡。同年年底,于长法加入党组织。1942年春,他出任于滩乡农会会长,满怀激情参加党的抗日、统战、联防、生产自救等工作,组建抗日联防武装,并把附近村的抗日群众组织起来,在“反扫荡”“反伪化”等斗争中勇敢杀敌。
1943年2月19日,日军集中兵力300余人偷袭于滩乡,受到敌人包围后,于长法带领民兵各持长枪、短枪,沿废黄河滩一边英勇还击、一边迅速突围。在激烈的枪战中,于长法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1958年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将烈士的家乡命名为长法乡,现为坎北街道长法村。
在这里,红色记忆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更融入村民的血脉之中。他们自发成立“护红志愿队”,义务承担起讲解红色历史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幸福家园中。
英雄归去,精神不朽。漫步在如今的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气派壮观,田间小道纵横交错,碧水潺潺环绕村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点缀着“微花园”“微菜园”。这份“高颜值”的背后,是长法村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生态立村”的结果。
长法村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规划,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和黄河故道枢纽工程风景区,充分挖掘农耕文化、黄河故道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红色+生态”乡村旅游线路,建成200亩廊桥水岸采摘园、5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等农旅项目,推动群众就地就业,呈现出产业旺、人气足、群众富的新农村气象。村“两委”班子坚持“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在环境治理、矛盾调解、文化活动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当抗战胜利的钟声穿越80载光阴,长法村的故事昭示:英雄的牺牲锻造坚韧的精神,而唯有将这精神之火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转化为造福桑梓、振兴乡村的切实行动,才是对英魂的最好告慰。革命薪火的代代相传,正引领着这片曾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书写富裕安宁的幸福篇章。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