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斌 吴超
“这是我的亲人,我不能撒手不管,再苦再累,也要挺住!”48年前,在滨海港镇木楼村,因为年迈多病的父母、患小儿麻痹症的侄女、残疾的四弟与重病的六弟需要照顾,刚满20岁的徐兆付放弃出去闯荡的想法,用一副“宽肩膀”扛起这个“多难家”。
患难与共爱相随
乡亲们说,徐兆付是一朵苦菜花。徐兆付家中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三。命运对这家人的打击接踵而至:1977年,年仅40岁的大哥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不久大嫂也因难产不幸离世,只留下刚出生且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侄女;二哥育有一儿一女,当年大的才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中时,二嫂便意外身亡;父母年岁渐高、体弱多病;患有先天性痴呆症的四弟生活无法自理。
患难与共,紧紧相随。多难家庭的千斤重担落在徐兆付肩上,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照顾侄儿侄女,他做得井井有条。对残疾侄女,他一直收养在身边,直到她出嫁;对二哥家的一双儿女,他也没少牵挂。除了照顾一家子人,徐兆付还要去城里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他自己省吃俭用,衣服缝缝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我们活了这么一把年纪,没有见过这么懂事孝顺的!”村民无不感慨。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从20岁到中年,徐兆付一直陪伴着家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别人一打听我家的情况,加上我坚持要照顾亲人,女方往往都会知难而退。”就这样,徐兆付放弃了一次又一次成家的机会,他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成家就无法照顾这个特殊的家庭,因此忍着艰辛拉扯着一家人,努力尽好一名儿子、兄弟、叔父的职责。
侍奉双亲践孝道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对父母的孝道。他的父亲患有风湿,关节经常疼痛,为了减缓老人的关节疼痛,徐兆付专门学习了按摩,经常给父亲捏肩捶腿。
1995年,重病多年的父亲去世,母亲也年事已高,牙齿脱落无法进食,徐兆付凌晨四点起床为母亲精心准备早餐,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老太太只能吃流食,徐兆付特地买软食喂母亲,每天晚上都要等母亲熟睡之后自己才睡下。“天冷就给老母亲床上垫上厚被子保暖,天热就换上凉席,老母亲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通风,一年四季把母亲照顾得舒舒服服。”徐兆付对待老人的细节,家人们看在眼里。
寸草之心报春晖。“作为儿子,理应赡养好自己的母亲,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有病,我更应该守在她身边好好照顾她。”徐兆付常说。2018年,他的母亲安详离世。
手足情深长依伴
长兄如父。最让徐兆付牵挂揪心的,还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四弟徐兆和、年少顽皮的六弟徐兆友。
特别是四弟,随着年龄增长,他的痴呆症状加重,时常无故发脾气摔东西,徐兆付总是默默收拾,毫无怨言。“以前日子真苦,每天忙完还得去打零工,浑身像散了架,可不行啊,弟弟还等着我呢。”谈及艰辛,徐兆付语气平静。为了四弟的健康,他还四处寻医问药。
用心感悟六弟,用爱关注六弟。对六弟徐兆友,他同样倾注心血:托朋友帮他在常熟找工作,到了年纪又为他张罗成家。后来六弟婚姻破裂,2019年秋因患严重糖尿病,有肝腹水、肝硬化等并发症,在常熟无人照料。徐兆付得知后立刻催他返回老家滨海,定期送他去医院治疗。生活虽不宽裕,但徐兆付从未想过放弃。他精心避开糖尿病饮食禁忌,变着花样为弟弟补充营养。待六弟身体好转,才支持他重回江南务 工。
天荒地老永不变
徐兆付的碎碎念念,温暖了一家人的岁岁年年。48年,一万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徐兆付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多难的家庭。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他,反将他淬炼得愈发坚韧。田地里挥汗如雨,只为多一分收成;对自己苛刻至极,一件新衣也舍不得买。他把最好的年华、最深沉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家人,自己却孑然一身,终身未娶。
播撒爱心暖阳,托举幸福家庭。“48年来,他从一个帅气的青年变成了满面沧桑的老人,时光见证了他的善良、勤劳、执着、朴实,也见证了他的苍老。”县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徐兆付是一名普通的农民,虽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对家人的这份爱也足以撼动人心。这是“无声大爱展襟怀,善意绵绵情似海”的奉献与担当,是“一年四季家为本,数载三春汗水堆”的执着与牵挂,是“铁骨经年雨雪磨,掌纹深处隐沧波”的苦累与辛酸,是“爱亲深宵泪眼朦,桩桩往事记心中”的守候与追求。
48年坚守,徐兆付的爱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一家人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未来,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仍将带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在守护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一生诠释何为责任、何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