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丰碑永远屹立在群众心中

本报记者  李雨朦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首民谣,至今仍在黄海之滨回荡。宋公堤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横卧在黄海岸边,既是抵御咸潮的“钢铁屏障”,更是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精神丰碑”,见证着滨海这片土地从潮患肆虐的苦难岁月,迈向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生态宜居的发展新篇。
  “大家眼前锈迹斑斑的木夯工具、泛黄的《修堤公约》,每一道磨损痕迹,都记录着77天筑堤的日夜艰辛——它们都是当年宋乃德县长带头修堤时的见证。”走进宋公堤主题文化展陈馆,讲解员的声音穿越时空,将游客带回那个军民同心战海潮的峥嵘年代。展馆内,一幅幅图片、一页页史料、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生动地展示了宋公堤的修筑过程、主要人物及相关的文化延展,让“万人挥锹筑长堤”的壮阔画面跃然眼前。
  时光回溯至抗战时期,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晚,苏北的阜宁县黄海海域(今滨海县域)发生海啸。海潮所到之处,堤岸破溢,田成泽国,转瞬间就吞没了40多个村庄,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近万人死于非命。盐城作为新四军敌后抗战的核心区域,不仅要面对战火硝烟,还要抵御频发的海潮灾害。1941年,苏北沿海百姓深陷于海潮侵袭与海水倒灌的苦难深渊。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全力支持下,挺身而出,毅然决定修筑海堤。这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沿海百姓带来了希望。
  当时,修堤工程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资金短缺、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再加上日伪顽的谣言蛊惑、武装扰乱和破坏,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然而,宋乃德带领广大军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广泛动员群众,短短时间内,两万多名民工踊跃投身到修堤工程中。施工期间,黄克诚、张爱萍、曹荻秋、宋乃德等党政军领导人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视察,给予民工们极大的鼓舞。宋乃德县长更是以身作则,带头挖下了修堤的第一铲土。经过77天的艰苦奋战,一条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拦海大堤终于横空出世。这条大堤成功阻挡了汹涌的海潮,守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百姓们将其与北宋范仲淹所修的“范公堤”相媲美,尊称为“宋公堤”,并立碑纪念,铭记这份共产党人为民谋福祉的深情厚谊。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宋公堤的夯土早已被岁月磨砺得坚实如钢,而它所承载的“为民、担当、奋斗”精神,正引领滨海高质量发展。
  昔日的潮灾之地,如今已是产业兴旺的“发展热土”。沿着海堤公路向北而行,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储罐群熠熠生辉,4座22万方、6座27万方LNG储罐组成国内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年处理能力超600万吨的清洁能源,正通过管道输送至长三角各地,为“双碳”目标注入“滨海力量”;不远处,一排排白色风电发电机迎风转动,巨大的风轮将黄海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让滨海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
  再向北,昔日荒凉的滨海港,如今已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站在10万吨级码头观景台远眺,巨型桥吊挥舞“钢铁巨臂”,将集装箱稳稳吊装上远洋货轮,卡车往来穿梭,年综合货物通过能力达4800万吨。随着滨淮高速公路盐城段全线通车、滨海港铁路支线验收通过,20万吨级航道工程加速推进,这里正形成“30万吨级泊位为龙头、5万~10万吨级泊位为主体”的港口格局,为绿色能源、绿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大进大出”的物流支撑。
  距离海岸13公里的小街村,曾经是一个饱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如今在宋公堤的庇佑下,已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整齐排列,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以前怕海潮,现在靠海吃海!”村民李大爷笑着说,依托港口和新能源产业,不少年轻人回乡当起了技术工人、开起了小饭店,昔日的“潮灾村”变成了“幸福村”。
  潮声依旧,初心如磐。这座矗立在黄海之滨的“精神灯塔”,正指引着滨海广大干群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续写更多“思宋公、学宋公、做宋公”的新时代篇章。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