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众望”为何感动我们?

曾浩然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舞台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从困境家庭一路走来,用二十多年的奋力攀登,真正活成了“不负众望”的模样。他的经历,不只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更是对当代青年的深深鼓舞。
  庞众望最打动人的,是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劲儿。面对“天崩开局”,他没有抱怨,而是默默捡废品帮补家用,推着母亲去赶集,蹲在灶台前一边烧火一边写作业……这些画面,是少年在困境中的坚持,更让我们看到一种打不垮的韧性。
  母亲给他取名“众望”,不只是盼着他读书成才,更是盼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这位没上过学的母亲,常对他说的话是“人要向前看”“再难也要笑着活”。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庞众望学会把苦嚼碎往肚子里咽,也让他后来在科研路上一次次跌倒,又能一次次爬起来。
  很多人被庞众望感动,也因为这份在困境中扎根读书的经历,让我们再次相信:读书改变命运。靠“自强计划”走进清华,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攻读的是精密仪器相关专业,还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多项专利——他走的每一步,既得益于教育公平赋予的机会,更是自己拼搏的结果。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没有只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以科研为笔、以专业为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把青春力量化作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与担当,让他的故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成了当代青年应当学习的榜样。
  庞众望的故事之所以持续引发关注,正因其有着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和示范意义。他不只代表了一个努力的个体,更代表了一批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群像:他们不是被动承担责任,而是主动扛起使命、参与时代创造;不是只知索取便利,而是懂得以己之力回馈社会。
  当他说“未来,我会继续去努力,不辜负妈妈对我的期待”时,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个体的“众望”已然悄然与时代的“众望”同频共振。从母亲的期望,到个人的奋斗,再到回馈社会,这种不断传递的责任与情怀,正是支持我们国家一直稳步向前的力量。
  庞众望让我们感动,不是因为苦难值得歌颂,而是因为坚韧值得仰望;也不是因为他成绩多么瞩目,而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该有的精神。他的背影留给坎坷,笑容赠予阳光,而脚步,始终迈向国家需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