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紫凌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年来,县人民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将司法调研作为破解实践难题、提升审判质效的“金钥匙”,通过成立“三原色”青年法学社,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转化”的调研工作体系,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厚植法治根基。今年4月,该院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为“调研工作基层联系点”。
涵源 锚定司法调研“方向标”
“成立‘三原色’青年法学社,将进一步整合叠加全院优势资源,为青年干警提供成才与出彩的机会,希望每位社员用心、用情、用力,积极创作更多精品成果,共同推动法院高质量发展。”在“三原色”青年法学社成立仪式上,县法院院长周永军对社员们寄予殷切期望。
“三原色”,红是“红心向党、星火传承”,黄是“黄卷青灯、法漾年华”,蓝是“群青荟萃、向海图强”。围绕这一理念,县法院在学思想、悟党史、讲传承的接续奋斗中,将审判实践与司法调研“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全院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能力水平。
打造“党建+调研”工作新模式。强化党性教育,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读书研讨活动7期,实现党建引领与调研创新互促共进;充分挖掘红色司法档案里的革命烈士事迹,提炼鲜活可感的党性教材。该院1篇论文在最高法院举办的“西柏坡杯”主题征文中获奖并受邀参会交流。
司法调研并非只是“案头功夫”,更是服务审执主业的“智慧引擎”。树立审执与调研并重理念,院党组定期听取调研工作情况汇报,每年将调研工作纳入全院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案例工作提升年”活动,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1则题报告在全市法院系统中获评优秀。
夯基 深挖调研人才“潜能库”
青年干警是调研的主力军。县法院大力搭建“卓越队长—业务骨干—调研助理”三级人才梯队,推动青年干警从“调研新手”成长为“行家里手”。
紧扣审判实践需求,建立“周报送、旬讨论、月总结”调研机制,同时,40名社员定期深入一线挖掘营商环境、乡村振兴、执行攻坚等重要调研素材,形成“素材挖掘、信息共享、要点研判”调研路径。去年以来,共挖掘梳理报送调研点32个,形成调研选题15个,其中3则案例被评选为市级精品案例。
善思辨、会发声、能分享,全院调研氛围日益浓厚。将调研沙龙变“个人式”调研为“互动式”,由社员轮流主讲、各抒己见,并邀请上级法院调研骨干和院内资深法官参与讲评7场,促进社员快速成长。该院3篇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1名干警被江苏高院表扬为“调研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优秀的调研成果更需精心打磨。注重“笔力提升”,对选题逐篇“过筛”,并由调研骨干和作者共同揣摩推敲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和论证逻辑。去年以来,该院15篇论文及案例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得优秀,被评为“全市法院学术研讨会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提效 完善成果转化“责任链”
以调研作问,以实干作答,县法院将一份份“纸面上的报告”转化为一张张推动发展的“施工图”。
案例是司法公正的生动注脚。坚持“质量优先”,按照“精准选案—精研法理—精诚协作”案例写作方法,着力打造精品案例。聚焦“查人找物”和打击拒执等执行工作薄弱环节,精心提炼“滨执有度”工作法,相关经验被《人民法院报》整版报道,并入选《江苏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聚焦“两状”示范文本推广应用开展专项调研,推行精准化、立体化、协同化服务模式,相关经验被江苏高院推广……调研成果的“妙笔生花”,为法院工作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主动对接县域发展司法需求,以调研成果赋能高质量发展。紧扣县委项目攻坚、向海图强等部署要求,组织干警深入辖区重点企业、产业园区走访座谈,先后研究出台多个服务保障文件。结合全县中心大局和审判实践中的重难点工作,组织开展对策性、应用型调研,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延伸司法调研社会治理功能,以“小建议”撬动“大治理”。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难题,该院积极向行政机关、行业组织发出司法建议,为法治政府建设、维护民生权益、助推基层自治等“开良方”“出实招”。2篇司法建议分别被江苏高院评为2024年度优秀司法建议、涉民营企业优秀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