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清凉经济”释放强劲消费动能—— 我县夏日消费市场走笔

本报记者  刘琪
  农贸市场里,冷链运输车轰鸣不息;商场超市内,选购夏凉用品的居民摩肩接踵;奶茶果饮店前,外卖骑手络绎不绝……持续的高温预警如发令枪骤然响起,瞬间引爆了“清凉赛道”,一场由高温催生的消费热潮,勾勒出我县经济的活力曲线。
  7月14日凌晨4点,县农贸批发市场水果店铺门前一片沸腾。冷链车的引擎轰鸣、冰块撞击的脆响、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在橘黄色的路灯下蒸腾起白色的冷气。
  “这批麒麟无籽瓜刚从产地运来,糖度13以上,包甜!”商贩刘建国光着膀子,指挥工人把西瓜从冷链车卸到库里。“这天气,西瓜就是硬通货。昨天一天卖了10多吨,比上周多了近一半。”说话间,一辆小货车停在摊位前,开餐馆的王老板跳下来就喊:“老刘,再来100斤,中午客人就等着用!”
  一侧的荔枝摊位前,老板娘刘桂英正用冰铲给荔枝“盖被子”。泡沫箱里,鲜红的荔枝被碎冰紧紧裹着,寒气顺着指缝往外冒。“荔枝娇贵,得时刻浸在冰里”。她擦了把汗,指着身后的冷链车,“以前一天发两车货,现在得加开到4车,凌晨3点到的货,不到中午就销售过半了。”
  上午11点,大润发超市二楼的夏凉用品区“热”得像个小集市——凉席堆成的小山前围满了人,冰丝睡衣的货架被翻得“乱七八糟”。
  “这款冰丝凉席带抑菌功能,昨天刚补的货,就剩这最后3套了。”导购员于金菊声音里带着沙哑。“从9点到现在,我已经卖了20套凉席。”旁边一位大妈正把凉席往胳膊上贴,转头跟同伴说:“你摸摸,真凉快!比老粗布的舒服多了,给儿子家也带一套。”
  家电区前来选购空调的顾客络绎不绝。“最近咨询和购买空调的顾客明显增多,每天都要接待几十组。”销售人员洪丽娟介绍,“今年智能变频空调特别受欢迎,不仅制冷效果好,还能根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更加节能省电。”
  一楼的冷藏柜前更是人头攒动。“高温天,带动了‘清凉经济’,”超市工作人员吴楠告诉记者,不仅冷饮销量好,凉被、电风扇的销量也大增,加上部分电器会参加政府的国补,一到傍晚,就迎来销售高峰。
  下午两点,阳光把柏油路晒得发软,吾悦广场的“蜜雪冰城”店像个小型火车站。果茶被打开的瞬间,冷气混着柠檬香涌出来,排队的人从吧台挤排到了人行道上,10多个身着蓝、黄色工装的外卖骑手在人群旁格外显眼。
  “36号订单好了!”店员小李身着工服,操作速度快得很。她面前的操作台上,青柠被压出汁,冰块“哗啦”倒进摇杯,与糖浆、茶底碰撞出冰凉的弧线。“从上午10点到现在,已经做了200余杯果茶,光柠檬就用了20多斤。”她甩了甩酸麻的手腕,“最火的是‘冰鲜柠檬水’,客人说喝着‘爽口又解热’。”
  骑手董项宇骑着电动车刚停在门口,手机就“叮咚”响了——又接了两单。他扯掉头盔擦了把脸,额头上的汗珠滚进眼睛里。“这天气,单子多到接不过来。”他点开订单界面,“上午从8点跑到现在,已经送了38单,比平时多一半。最远的一单送到偏远工地,那边工人一下订了20杯冰饮。”他接过小李递来的奶茶,往保温箱里塞了两个冰袋,“得快点,别让冰化了。”
  傍晚6点,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高温依旧没有退去的意思。但在县城的各个角落,清凉消费的热潮还在继续。
  这场由热浪催生的“清凉经济”,不仅是市场对民生需求的快速响应,更折射出我县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活力。从冷链物流的高效运转到商家的灵活应变,从线上订单的即时配送再到线下服务的贴心升级,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每一笔消费订单,都在书写着夏日里的经济脉动,也传递着这座小城的烟火气与民生温度。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