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颖
体验职业:理发师
体验地点:“奢”美发工作室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理发店的旋转灯箱昼夜闪烁,为人们带来形象的改变与美的享受。理发师,这个看似平凡的职业,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信任。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职业的真实面貌,7月3日,记者以一名“学徒”的身份,走进位于县城银厦广场的“奢”美发工作室,跟随店长曹家国开启了一次体验理发师这一职业的“旅行”。
下午2点,记者来到“奢”美发工作室。明亮的落地镜将店内映照得宽敞而通透,专业理发椅整齐排列,剪刀、梳子、吹风机等工具摆放有序。“欢迎你来体验!”曹家国笑着说。不一会儿,一位顾客急匆匆地走进来,“老样子,修一下头发,我赶时间去上班。”曹家国一边回应“没问题”,一边迅速为顾客披上理发围布,动作娴熟而流畅。
随着时间的推移,店内的顾客逐渐多了起来,原本安静的空间变得热闹非凡。吹风机的轰鸣声、剪刀的咔嚓声、顾客与理发师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理发店交响曲”。
记者首先体验的是洗头。“洗头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学问可不少。水温要适中,大概在40℃左右,既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按摩头部的时候,力度要均匀,让顾客感受到放松和舒适。”曹家国耐心地讲解。
温热的水流从喷头倾泻而下,轻柔浸润顾客发丝,记者屏气凝神,指尖带着试探性的力道,缓缓揉搓顾客头皮,声音里藏着忐忑:“这个力度合适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记者的动作变得笨拙。一旁的曹家国见状宽慰:“刚开始都这样,等练出肌肉记忆,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紧接着,学习重点转向了剪刀与梳子的配合使用。曹家国将银亮的剪刀与木质梳子握在掌心,手腕轻转示范:“握剪时食指要勾住指环,像控制画笔般灵活,用腕力带动开合;梳子得像导航仪,梳理出每缕发丝的走向。”话音未落,理发工具已稳稳地递到记者手中。
“师傅,第一步要怎么做?”记者攥着冰凉的剪刀,脑子里一片空白。“先分发片,拿梳子时角度要稳,就像这样。下剪刀的时候更得轻、得慢,每一刀都要稳准。手腕放松,跟着梳子的节奏走。”曹家国见状,再次接过剪刀和梳子重新示范了一下。“这角度和力度,感觉比想象中难太多了!”记者重复着梳发、分发片、剪发的动作。“万事开头难,多练练就有手感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曹家国决定让记者尝试为一位顾客进行简单的头发修剪。这是一位年轻的男士,他想要将头发稍微剪短一些。记者深吸一口气,为顾客披上围布,拿起梳子和剪刀。“你看,这样的长度可以吗?”顾客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可。第一剪下去,断发簌簌坠落的瞬间,记者僵在了原地,比预想的长度要短了一些。记者的额头冒出了冷汗。“别紧张,慢慢来,可以通过层次修剪来调整。”曹家国接过工具,轻声安慰,记者原本慌乱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理发是门手艺活,想要在这行站稳脚跟,学习永远没有尽头。现在发型潮流3个月一换,染发技术半年一更新,要是不盯着时尚杂志、不参加培训课程,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我们这行啊,剪刀要磨,脑子更得勤磨。”曹家国说,“这么多年下来,好多顾客都处成了朋友。”
下午6点,记者的手掌还残留着剪刀的金属凉意,肩颈也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隐隐发酸。这一刻,记者真切意识到,理发师这份职业远非表面那般潇洒从容。那些在镜面间翻飞的剪刀背后,是日均超10小时的站立坚守。每一缕精心修剪的发丝,都承载着不能有丝毫差错的责任。
记者手记:离开时,理发灯箱依旧旋转,光影流转间,记者忽然读懂了这份平凡职业。今后,当我们再次走进理发店,不妨留意他们长时间站立后略显疲惫的身影,理解他们在追求完美造型时的严谨与执着。因为他们手中的每一次精心修剪、每一句热情询问,都凝聚着对职业的无限热爱。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