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伟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我县作为盐城能源基地建设的主阵地,积极抢抓机遇、优化空间,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加强绿电、LNG和冷热能的集成应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一排排白色风能发电机接天连海,巨大的叶片随着海风匀速转动,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回陆地,点亮万家灯火……“滨海全力打造全国最大能源保供基地,构建江苏沿海生产力布局重要载体,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海洋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了解,目前以中国海油LNG、国信火电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以上海电气、海力为先导的绿能装备制造,以凯金、天能为主打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以金光、蓝素为引领的新材料,以港口、铁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正在滨海加速释放强劲动能。
门机起伏升降,车辆往来穿梭,滨海港码头一派繁忙。走进滨海港主港池北区通用码头三期工程,只见施工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开展现浇垫层模板支设作业。该项目总投资约8.2亿元,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计划布置10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设计通过能力每年415万吨。“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降低临港工业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强交通辐射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滨海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码头有望成为临港产业集聚区基础平台,并有效发挥出淮河流域腹地物资运输以及物流服务功能。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科学谋划、锚定目标,大力助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4月28日,满载7万吨LNG(液化天然气)的法国籍“费罗尔”号LNG运输船顺利靠泊,通过管道将LNG源源不断输送至巨大的储罐内。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自2022年投产至今,已累计接卸LNG运输船104艘,接卸总量超680万吨,为长三角地区持续提供稳定清洁的天然气。
“我们已建成4座22万方LNG储罐和6座27万方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是国内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年处理能力超600万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能港”不仅具有LNG接收、储存、外输功能,还配套了燃气发电、冷能利用、轻烃分离、燃气制氢等设施,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绿色清洁能源供应场站和重要的能源枢纽,对于国家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丰富的绿电资源,我县还具有独特的LNG冷能资源。距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不远处的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不仅是全国首家LNG冷能交换中心,也是滨海港“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的核心,承载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冷能交换中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国海油LNG的冷能资源,通过LNG换冷装置进行冷能收集、回收再利用。与其他资源不同,冷能资源可以多阶使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冷能交换中心可将转换出来的冷能供冻干食品工厂、速冻冷库、冷链物流等使用,还能为冰雪世界、数据中心等需要低温环境的场所提供服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走,一起去现场看看。”5月20日上午9时,是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LNG接收站的生产用水通过管道,放入马路对面的县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的时间,技术员王晨浩边说话边向输水管道源头走去。基地内,只见10多个圆形养殖池里养有三文鱼、硬头鳟、鲟鱼、多宝鱼等品种,池里的水则是来自隔壁LNG接收站的生产用水。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LNG储罐的建成,可释放大量冷能。“如果冷能排入大海,导致海水温度降低,会破坏周边海洋生态。”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说,而如果把换热过的海水放进池子做成“鱼塘”,就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绿电+冷能”产业潜力无限。我县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着力做大做强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海洋经济+”高质量规划统筹空间布局,推动“绿色化工+绿色材料”“综合能源+海工装备”“电子信息+高端机械制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海洋产业链发展,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引领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