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侍甜田) 今年,我县深度发力抓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通过外招引、内培育,强平台、集资源,优服务、凝合力等举措,全面激活科技引擎,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打造科创梯队“主力军”。组建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聚焦“风光氢储碳海农”等重点方向,赴上海、深圳等科创资源集聚地区开展科技招商,确保全年招引科技型项目120个以上。把科技创新的重心放到沿海,加强与中海油、国电投等央国企合作,协调推动在滨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着力打造知识密集度高、开放度高、产业附加值高的创新核心区。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企业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年内新增高企2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入库企业3家以上,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集群。实施规上企业无研发“清零”行动,确保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18亿元。
搭建科创平台“强矩阵”。用好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滨海科创园、箐英荟产业研究院等科创载体,持续链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发挥于俊崇院士工作站引领作用,积极筹建国家级阀门检测中心,支持苏盐、万恒等县内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力争再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大力引进专业化载体运营机构,提升宏智生物医药、吕巷汽车零部件、颐高新经济产业园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质态。
优化科创服务“生态圈”。试点推进“企业创新积分贷”,将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金融支持额度,增加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供给。激活“黄海明珠人才”滨海计划撬动效应,依托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招才引智工作站,全年引进各类科技人才30名以上。推广与盐城工学院共建高端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经验,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校企联合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紧缺人才、技能人才。组织开展“科技滨海行”等活动4场次以上,分领域邀请大院大所专家教授开展挂钩服务,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5份以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