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
版面
上期
下期
- 01版
- 02版
- 03版
- 04版

跨越千山万水,只为找到你—— 记市优秀共产党员、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
编者按: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一个先进就是一根看齐的标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隆重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寻访身边的先锋”系列报道,为建党百年华诞而歌,为每一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而歌,展现身边先进典型诠释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精神风貌,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鼓舞全县广大干群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凝聚推动滨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
3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义务为烈士修碑立碑86座,先后为51位烈士找到了亲人。他先后被评选为“江苏好人”、省道德模范,获得“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殊荣。今年七一前夕,他被表彰为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

2020年5月,徐振理(左二)赴淮安市三河流域,考证我县新四军老战士王玉恩战场救命恩人的史实。 (季哉 摄)

2020年5月,徐振理(左二)赴淮安市三河流域,考证我县新四军老战士王玉恩战场救命恩人的史实。 (季哉 摄)
滨海是八路军、新四军将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徐振理出生时的旧屋和就读的天场镇徐丹小学都是1938年日军火烧后重新翻盖的;他的爷爷是抗战时期的我党乡财粮员……
出于对家乡红色热土的挚爱,1983年,徐振理退伍后选择在天场镇民政办工作。通过办理烈士换证、补证,他发现,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曾经留下了无数先烈的英灵,许多烈士未找到亲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扛起了为烈士寻亲的责任。
“烈士们都应该有个家!”徐振理走遍了乡村田野,考证烈士墓碑;走遍多地档案馆、纪念馆等部门查阅史料;联系海内外新四军后人、志愿者数百人,交流红色信息;他4次走进央视《等着我》栏目,为新四军老战士找到战友和救命恩人,为烈士找到牺牲地和墓地。每一次寻找,短则几个月、几年,最长的有38年。在纷繁的史料论证和为英烈寻亲过程中,徐振理历经艰难曲折。
2019年4月,徐振理接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辛道香寻找其父亲辛立珍烈士牺牲地和墓地的请求。“只要有1%的可能,我就要尽100%的努力!”徐振理认真翻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辛立珍1943年12月在家乡阜东县(今滨海县)参军。后来由苏北辗转东北等地作战,又到广西参加剿匪。徐振理联系到广西等地的志愿者和辛立珍生前所在部队考证史料。寻证中,他发现,资料上的烈士姓名、牺牲时间、地点等均与烈士证记载不一,这给寻找带来难度。徐振理没有放弃,他联系到广西地区新四军的后人一起展开调查。
经多方求证,徐振理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椅子山,找到由“115师司令部”在1950年7月20日立的墓碑。墓碑记载该部344团3营在考洞剿匪战斗中牺牲的12位烈士英名,辛立珍的名字被镌刻在第一列。部队番号、战斗日期、战斗名称和滨海烈士史料、忻城烈士史料、生前部队史料吻合,证实辛立珍牺牲地为广西忻城县大塘镇新村村考洞屯,安葬地在忻城县马泗乡烈士陵园。
在2019年7月21日央视《等着我》“耄耋老人七十六载寻找英雄父亲遗骸”节目中,辛立珍烈士后人等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回家”的消息。台上,辛道香抚摸英雄父亲墓碑的照片泣不成声。台下,徐振理看到烈士与亲人“重逢”的时刻泪洒衣襟。徐振理和烈士3位亲人由北京飞抵广西,来到辛立珍烈士墓地, 辛道香双手捧起一抔墓土,小心翼翼的放入红布,呼唤着:“爸爸,跟我们回家吧!”
说起徐振理,烈士的亲人总是有道不尽的感谢。有人提出捐钱给徐振理,他说:“烈士亲人的钱,我不能拿!”徐振理希望烈士亲人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向文博单位捐赠烈士遗物,传承红色记忆。
2015年9月11日,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演感人一幕。新四军阜东独立团团长郝济民家信捐赠仪式在此隆重举行。郝济民烈士外甥仝建军向该馆捐赠1945年郝济民从盐阜抗日根据地阜东县写给父母的家书。促成此次捐赠的人就是徐振理。郝济民是河北正定县北孙村人,在八路军687团参加平型关大战,后随八路军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开赴苏北盐阜区。1942年至1945年期间,他曾4次给父母写信,信件分别是从东坎镇阜东商店等处寄给家人。1945年后,郝济民与家中失去联系,家人寻找无果。直到2015年3月,仝建军等10位亲友首次从河北来到苏北寻亲,在徐振理多方协助寻找下才得以如愿。
“在寻亲过程中,您的付出令人感动。让我决定将珍藏70多年的舅舅郝济民烈士家书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要永远忠于中国共产党,教育好子孙后代。”仝建军对徐振理深情地说。
2017年4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建湖籍烈士蔡学良,忠骨栖何处?》一文,这是徐振理历经3年来的一次集中寻找呼唤。在徐振理和建湖、涟水、阜宁、滨海四县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5月17日,《新华日报》发表《蔡学良烈士生卒地找到了!》。
2018年11月,徐振理为原樊集乡3座烈士墓考证确认15位中的4位烈士姓名,他们分别是白银山、杨德海、徐法道和刘玉龙,其余11位烈士姓名有待考证。他为烈士墓撰写碑文,竖立墓碑。
1940年,天场镇抗日烈士戴秉义和12位战友牺牲在射阳县大喇叭口海域,家乡只有一座纪念碑。1992年,徐振理组织精心修缮纪念碑,现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他还帮助戴秉义烈士的儿子戴克庄找到父亲牺牲地,戴克庄长跪在黄海岸边大喇叭口,74年后第一次呼喊“爸爸!”。
天场镇委派徐振理调查天沟村无名烈士合葬墓的史实。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前往多地的党史、民政、烈士陵园等单位查阅史料,认定是1945年4月在阜宁战役中牺牲的新四军3师8旅29名无名烈士,该烈士墓现已成为全市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目前,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经徐振理挖掘的就有7处,其中列为红色文物6处。
2014年,徐振理将精心收集整理的数万件抗日史料,全部捐赠给新四军3师8旅纪念馆,为数万参观者义务讲解。他创办“盐城—常州红色文化传递驿站”,应邀到高校、党政机关、部队、企业、镇村宣讲抗战历史。
多年来,每逢清明节、烈士日,徐振理都要去烈士墓前祭扫。有几座烈士墓在水稻田里,下雨时,他便穿上雨靴。雨靴上斑驳的泥点见证着他走过的千山万水。“为烈士寻亲,我会坚持做下去。”年届花甲的他坚定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