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的现代回响:评淮剧《顾正红》革命历史叙事在当代舞台的重生
2025-09-12 06:31   浏览人次:

  郭婧
  近日,由滨海县淮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剧目《顾正红》在溧阳文化艺术中心剧院成功上演,该剧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曲作品,它以反帝爱国运动先驱烈士顾正红的生平为主线,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工人运动的壮烈历程,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驱的深切缅怀。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纱厂工人罢工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年仅22岁的顾正红受到枪击牺牲,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纪念顾正红烈士牺牲一百周年,该剧以“五卅运动”事件为历史背景,聚焦于其如何从一个滨海乡村少年成长为抗日工人运动先锋,并最终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形象,他那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凝聚了早期工人运动的艰辛与壮烈,其形象超越了简单的历史符号,成为那个时代工人阶级觉醒的缩影。滨海县正红镇为纪念烈士顾正红而命名,县淮剧团挖掘这一地方革命历史资源,将其与地方戏曲形式相结合,既丰富了革命叙事的艺术表达,也为淮剧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淮剧《顾正红》的成功经验,对地方戏曲如何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宝贵启示。它证明,地方戏曲不仅能够承载革命叙事,而且由于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往往能够赋予革命故事更鲜活的生命力。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共鸣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传记式剧目,淮剧《顾正红》不仅重视史实的系统性与真实性,还突破了传统史传体偏重线性叙述方式的局限,运用“现实——回忆”双线结构,以当代女孩与顾正红雕像的对话为引,将历史与当下相联系,穿插回顾其一生,强调英雄精神的时代传承,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与观众代入感,使主题更具现实意义。本剧分为“诞生”“迷茫”“觉醒”“抗争”“憧憬”“尽孝”“永生”等篇章,从顾正红的出生开始,生动展现了其童年苦难、离家赴沪、进厂务工、接受启蒙、参加罢工,直至英勇牺牲的历程。在剧情建构上,《顾正红》打破了传统革命题材“高大全”的叙事模式,没有简单地将顾正红塑造成一个天生的革命者,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立体、更具人性的讲述方式,细腻展现了他从普通棉厂工人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剧中特别强化了戏剧冲突,如顾正红与地主顾乃才的对抗、在工厂中与包工头的冲突、与五小姐的相识及其思想启蒙、与陆秀英的情感线索等,都是编剧在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合理虚构与艺术加工,使得剧情节奏较为紧凑,情感张力更加充沛。同时,本剧并没有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上,而是巧妙地将顾正红的个人命运与工人阶级的整体觉醒和集体抗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二月罢工”“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的群像描写,既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又彰显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核。当剧情发展到顾正红带领工人抗争、最终壮烈牺牲的高潮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牺牲,更是一个阶级的觉醒和抗争。
  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剧对史料中的人物进行了典型化、类型化与情感化的处理,使其更符合戏曲表演的需要。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时期的顾正红面对压迫时的困惑与愤怒,看到青年时期的他在党的引导下逐渐觉醒的过程,看到他面对爱情时的悸动与憧憬,看到他对长辈的照顾与孝心,这种人物弧光的精心设计,使得英雄形象摆脱了概念化的桎梏,变得真实可信。顾正红的形象不再是史料中单薄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立体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他既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仗义的朋友,也是一位逐渐觉醒的工人先锋。剧中通过大量唱段展现其内心世界,如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对理想的执着、对母亲的愧疚等,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全剧以淮剧传统的“淮调”为基础,在保持淮剧传统声腔韵味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节奏处理上更加铿锵有力,配合激昂的唱词,人物内心的革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五小姐虽然作为虚构的引导者角色,但她是无数革命思想传播者的化身,是连结白区与工人运动的桥梁,这一角色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剧情,也增强了戏剧的教育与启蒙功能。陆秀英则代表了广大受压迫女工的觉醒过程,“契约”被撕碎的场面,不仅是陆秀英个人的解放,更是所有被压迫者挣脱枷锁的象征。她从怯懦顺从到勇敢抗争,再到情感上的依恋与精神上的独立,完成了个体意识的升华。而她与顾正红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感线,并未喧宾夺主,反而增强了剧作的人情味与真实感。此外,顾妈妈、周阿大、包工婆等配角也各具特色,演员们在表演上既运用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又融入了现代话剧的真实体验,使得人物形象既有戏曲艺术的写意美,又不失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共同构建出一个真实可感的被帝国主义和剥削资本阶级压迫的社会环境,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舞美与戏曲语言的融合创新
  在舞台呈现上,本剧采用简约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设计风格,以织线和钢铁结构为主体意象,利用多层次光影、剪影、投影等手法,再现工厂环境、罢工场面、黄浦江畔等时空背景,既暗示了工业背景,又营造出一种压迫与抗争的视觉隐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灯光设计极具表现力,特别是顾正红牺牲的场景,通过灯光的变化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崇高感。导演手法上,该剧巧妙运用了戏曲时空自由的传统,将现实场景与历史空间交织展现,同时又加入了现代舞台的灯光分割技巧,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这些舞台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具备现代舞台艺术的冲击力。总体而言,淮剧《顾正红》的编创是成功的,它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通过戏曲艺术让那一段几乎被时间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同时,它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没有拘泥于史料,而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了平衡,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之间实现了融合,通过的戏曲独特魅力将一段工人运动史转化为一部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舞台作品。这部剧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成功讲述了一个革命历史故事,更在于它为如何处理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艺术范本。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革命传统如何与当代对话,如何避免成为空洞的说教,是文艺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淮剧《顾正红》通过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英雄叙事与人性描写的平衡、传统形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实现了革命精神的艺术化传递,使当代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作者系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