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部绵延的海岸线上,滨海如同一颗镶嵌于黄海之滨的明珠。这里,黄河与淮河跨越数百年时空在此相拥入海,泥沙与浪涛的碰撞,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理奇观,更孕育了人与自然共生的传奇。这里,是自然与历史交织的锦绣之地,是人文与风光融合的岁月长歌。黄河的雄浑与淮河的灵秀,在这里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书写着滨海的辉煌与梦想。
地理经纬:双河入海,泥沙刻录的沧桑年轮
滨海位于东经119°37′至120°20′、北纬33°43′至34°23′,黄河与淮河在此共同勾勒出华夏版图上绝无仅有的地理坐标。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于河南滑县决口南下,开启了漫长的夺淮入海历程。黄土高原的泥沙奔涌而至,以每年三里的速度东拓海岸,将沧海化为桑田。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留下一条深嵌土地的故道,蜿蜒84公里,如大地的掌纹凝固成河床化石。
而淮河,这条发源于桐柏山的清流,历经千年曲折,终在滨海与黄海相拥。淮河入海水道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苏北平原,入海口是淡水与咸水的交融处,是生态多样性的摇篮,也是滨海人“河海联动”发展蓝图的起点。这条承载着千年梦想的河流,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传奇。滨海港的泥沙沉积造就了水深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15米等深线距岸仅3.95公里,成为江苏沿海建设大型码头的战略要地。
盐碱涅槃:梨花万树,碱地焕新的生态诗篇
滨海的土地,由古黄河泥沙淤积而成,海水浸渍使土壤盐碱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极差。上世纪50年代,玉米、大豆等作物难以存活,百姓饱受饥荒之苦。1958年,省委发出“绿化造林”号召,滨海在黄河故道沿线规模栽植梨树。梨树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减少蒸发,其耐盐特性更成为改良盐碱地的“生态钥匙”。
历经六十余载耕耘,昔日的“不毛之地”化作万亩梨园。目前全县梨园面积达5.4万亩,年产蜜梨6万吨,盐碱化程度显著降低。位于黄河故道风光带的梨花语景区,千亩梨园始建于1958年,如今已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三月,梨花堆雪砌玉,随风卷入故道清波;秋日蜜梨垂枝,果肉沁出玉露,成为滨海人舌尖上的乡愁。
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滴灌与吊喷技术组合使用,精准控制土壤盐分;无人机智能化防治病虫害,提升果园管理效率。滨海更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成立黄河故道梨研究院,推广高效密植、生态循环技术,让老梨树焕发新生。2019年,“滨海大套蜜梨”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长三角地区果品市场的“黄金名片”。
人文密码:非遗薪火,浪花淘洗的文明珠链
在滨海,每一粒沙都是文明的载体。曾经的黄河号子从船工的喉中涌出,混着淮盐的咸涩,化作故道上的浑厚旋律;正红杞柳编织技艺跨越数百年,从漕运时代的箩筐演变为跨境电商的工艺品,柳条在匠人指尖翻飞,编织出对生活的热爱。
白首乌的非遗工坊里,蒸汽裹挟药香升腾。这种生长于黄河故道沙壤土中的“仙草”,经“洗刮切磨晃吊淀晾”八道古法淬炼,化作滋补佳品,其总黄酮含量是普通品种的三倍。源于黄河故道的八滩鸭蛋汪酿出的五醍浆美酒,老窖池泛着幽光,弱碱性泉水与微生物共舞,将七百年的水文记忆酿成“窖香浓郁、绵甜爽净”的玉液,让每一滴酒都成为地理与人文的结晶。
红色基因深植滨海血脉。海防哨所遗存、宋公堤旧址,见证着抗战烽火与治水壮歌。1986年,著名演员王晓棠为影片《老乡》取景大套梨园,将滨海的梨花盛景定格于银幕。而今,梨花语景区建设萌宠乐园、自然研学营地,让非遗技艺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港通天下:河海交响,碧波之上的时代诗行
黄海的浪涛千年如歌,滨海港的轮廓却在潮声中悄然蜕变。这座因黄河泥沙沉积而生的深水良港,曾是盐船穿梭的古渡口,如今正以绿色为墨,在河海交汇处挥毫书写零碳时代的开放长卷。
潮汐涨落间,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储罐群如银色巨人伫立,22万立方米的LNG储罐与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并肩而立,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构筑起全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2025年3月,“霍尔”轮完成第100艘LNG船接卸,653万吨液化天然气在此化作92.6亿立方米清洁能源,相当于为华东大地植下8700万棵绿树。港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实时跳动着碳排放数据,冷能交换中心将-162℃的极寒能量梯级注入冷链物流与冷水鱼养殖池,让每一份冷能都成为生态循环的起点。
盐田之上,蓝色光伏矩阵与百米风车共舞,铺就“绿电+冷能”的零碳图景。零碳产业园内,中科融能的首条大容量半固态电池生产线悄然运转,628Ah固态电池芯封装着海风的动能,直指储能与动力电池的万亿市场;上海电气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投运,叶片划破长空的弧线,为千亿级临港产业标注风向。而海洋智算中心的工地上,PHC管桩正被液压锤精准嵌入地基,2520台算力服务器未来将吞吐数据洪流,让LNG冷能与沿海绿电共织数字经济的经纬。
潮声日夜吟唱,而滨海人深知,真正的开放不仅是巨轮往来,更是让每一份资源、每一度能量都找到与世界共鸣的节拍。正如那深嵌地下的冷能管网,一端连接能源革命的脉搏,一端通向生态文明的未来——这是港口的史诗,亦是时代的和声。
未来之约:潮声如誓,向海而生的东方启示
站在黄河故道与淮河入海水道的交汇处,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涛声与未来的召唤。这两条大河不仅是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更是文明的交融带。从白首乌的药用价值到月亮湾的生态奇观,从宋公堤的红色记忆到现代农业的智慧转型,滨海正以“河海联动、古今交融”的姿态,将自然遗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滨海港的万吨巨轮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繁忙的港口,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大地从不忘却河流的足迹,文明永远朝向大海的方向。 (郭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