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惠敏
  滨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因濒临黄海而得名。县域面积19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589平方公里,下辖14个镇(区、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江苏滨海港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县是淮河流域出海门户、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节点,拥有种类丰富、数量可观、分布独特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方面,鱼、虾、贝、藻等种类繁多,为渔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海洋空间资源方面,广阔滩涂为水产养殖、盐业生产等提供充足空间,10万亩存量工业用地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海洋能源方面,1GW近海风电指标已经竞配完成,远期还有9GW深远海风电指标,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海洋运输方面,港口建设逐步完善,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加。这些资源为滨海县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发展海洋经济,滨海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海洋经济,助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推进海洋产业培育提升。建设海洋可再生能源高地,加快推动沿海滩涂及近海海上风光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开发,统筹推进海上光伏和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增强海工装备竞争力,重点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水养殖装备,打造从高端海工材料、零部件到核心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开发,做大做强港口物流。提升海洋旅游业品质,促进海洋技术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转型。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赋能。加快高水平海洋科创平台创建,整合市内涉海高校等资源,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合作建设研发中心。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融合,制定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技术跨越和产业链延伸。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构建市场化机制,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转化服务基地,打造“双创”基地,实施示范工程,培育骨干企业。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实施人才计划,吸引领军人才,推进招才行动,支持高校合作培养海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涉海市场主体壮大。大力招引培育头部企业,编制“三图三清单”,开展招商活动,招引头部企业,鼓励国企拓展业务。做优专精特新企业,完善梯次培育机制,建立培育库,支持企业创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与头部企业协作。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建设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推进沿海港城建设,完善配套服务。
  推进海洋绿色智慧协同。加强海洋低碳技术研究,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创新示范项目,引导“碳汇”建设。建设示范工厂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善规划和管控体系,加强资源保护利用,治理陆源污染,推进海洋生态监测与治理行动,保护湿地,建设“美丽海湾”。
  推进海洋开放空间拓展。加快沿海集疏运体系建设,整合港口资源,开展通航工程研究,完善码头航道功能,加密高速公路网和快速路网。推进国际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发挥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提升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水平,参与长三角海洋产业分工,加强与其他地区协作,推动联动发展。
  滨海县海洋经济发展虽成果丰硕,但仍面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及政策支持等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与政策支持,滨海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支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望在海洋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成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滨海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