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颖
“1943年,新四军战士们在茅草屋里一笔一划撰写稿件,用油印机一张张印制报纸,把党的声音送到盐阜大地的乡间地头……”近日,在滨海港镇扁担港村的盐阜大众报旧址陈列馆内,讲解员正结合展陈的旧报纸、油印机、采编手稿,向来自该镇陈港村的党员同志们讲述烽火岁月里的红色报史。
回溯历史,1943年4月25日,新四军在滨海港镇(原振东乡头庄村)创办《盐阜大众》报,以“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为办报宗旨,成为抗战时期党联系群众、传播真理、动员群众的重要喉舌。报纸创办初期,条件极为艰苦,采编人员在茅草房中办公,用简陋的油印设备印制报纸,克服物资短缺、敌人封锁等困难,将抗日主张、政策解读、群众故事传递到盐阜地区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新闻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一笔。如今,盐阜大众报旧址陈列馆依托旧址布局建设,建筑面积1406平方米,报史馆、体验馆、旧址建筑错落分布,不仅原貌重现了创刊时的草房结构,更通过实物展陈、场景还原,让这段红色历史可触可感。
报史馆内,泛黄的《盐阜大众》报原件、磨损的钢笔、陈旧的采编记录本整齐陈列,墙上的老照片、文字展板系统梳理了报纸从创刊到发展的历程,清晰展现了革命先辈“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奋斗精神。党员们围站在新闻采编体验室,看着模拟当年采编人员伏案写稿的蜡像、桌上的煤油灯与堆叠的稿纸,仿佛穿越到那个物资匮乏却信念坚定的年代。“以前只知道本地有红色报史,今天亲眼看到这些实物,才真正体会到‘一手拿笔、一手传党音’的不易。”陈港村党总支书记于广飞感慨道,今后会把这份“深入群众、担当作为”的精神融入村务工作,更好地为村民办实事。
作为陈列馆的属地管理单位,滨海港镇始终将其作为强化基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建立常态化参观学习机制。“我们会结合主题党日、党员学习日等活动,组织全镇各村(社区)党员分批走进展览馆,通过‘参观实物+聆听讲解+交流感悟’的形式,让党员在红色报史中重温初心使命。”滨海港镇宣传委员张文斌介绍,今年以来,该镇已组织15个村的400余名党员开展专题学习,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除面向属地党员外,该陈列馆还成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已有近30个党组织、超3000名党员群众在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展陈+聆听党课+实践体验”的模式,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初心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市旅游公路1号线(海堤公路)将盐阜大众报旧址陈列馆与月亮湾景区、宋公碑、陈振东烈士事迹陈列馆、白首乌休闲园、南北分界线串联成线,形成“红色教育+滨海风情”的特色旅游集群。如今,这里不仅是红色教育的“课堂”,更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市民游客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的“打卡地”。
“我们希望通过还原红色报史场景、创新教育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把‘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办报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动力。”张文斌表示,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求,持续推出特色活动,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 ?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