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高:军人的伤疤,光荣的勋章
2025-08-26 08:39   浏览人次:

  范进  张月怡
  “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鬼子赶出去!再苦再难,没人想过后退。”8月20日,在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村,96岁高龄的陈其高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老人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忆起抗战岁月,目光炯炯有神。
  滨海是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寸土壤都铭刻着峥嵘岁月的记忆。1940年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队南下(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在此建立坚实的抗日民主政权。
  “新四军一来,天就亮了!”陈其高声音微颤,“我们这些吃不上饭的庄稼人,拿起枪杆子,就有了依靠和奔头!”正是这股信念,让当时仅15岁的他于1944年毅然参军,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此后,他随部队转战各地,因作战英勇担任机枪班班长。在党的领导下,当地军民与日、伪、顽殊死搏斗,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在战火中,陈其高光荣入党,从此更坚定地投身革命。
  岁月在陈其高身上刻满痕迹。问起当年的战斗,他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颤巍巍地掏出一个旧布包,一层层打开那本泛黄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你看这里。”老人指着证件上“伤残情形”栏,声音低沉却清晰,“那是在一场战斗中留下的。左足背是枪打穿的,腰上这个是弹片钻的……”他下意识摸了摸腰部,“那时候顾不上疼,就知道不能退。”
  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冰冷的伤残文字,却被老人朴实的话语赋予了温度:“这伤不算啥,保家卫国,值!”尽管许多战斗细节已然模糊,但他始终记得1944年那个决定——年仅15岁的他毅然参军。“就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如今,他的身体不再挺拔,但精神的脊梁从未弯曲,经战火淬炼的初心仍在眼中坚毅闪烁。
  这种坚守从战场延续到家乡建设中。1949年,陈其高因战负伤复员返乡,连续多年担任村民兵营长,带着乡亲们修水利、搞生产。“在啥岗位都要对得起党的培养。”朴实的话语中藏着执着。
  如今,老人曾用机枪守护的土地上,矗立起全国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器械轰鸣替代了枪炮声;他曾穿梭的乡间河道旁,建起全国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这片昔日战场成了发展热土,2024年在建临港产业项目达33个、总投资768亿元。
  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被老人擦得锃亮。轻抚纪念章,他感慨万千:“多少战友没有等来这一天……”“当年条件再苦,装备再差,我们都坚信只要跟着党走,就能把鬼子赶出去,让百姓过好日子!”这份信念,支撑着他和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
  谈及当下,老人眼中满是希望:“现在生活好了,但不能忘记过去。年轻人要珍惜和平,多为国家做贡献。”他的期望正变为现实:2024年,滨海港经济区生产总值突破3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058元。昔日的“小推车”变成了现代化交通工具、荒滩蝶变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的月亮湾景区……这片红色土地正以高质量发展的昂扬姿态告慰先烈。
  硝烟散尽,精神永驻。历经80年,陈其高身上的两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他说枪伤就是革命军人最美的勋章。
  翻身河水奔流不息,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