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医院专版
2024-09-27 18:41   浏览人次:

奋进三乙新征程 服务百姓再出发
——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一批新技术新项目

  编者按: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县人民医院迎来振奋人心的喜讯。9月23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下发《关于确认2023年三级医院评审结果的通知》(苏卫医政〔2024〕22号)文件,确认2023年三级医院评审结果。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全面的数据监测、深入的现场评审及公正的综合评定,县人民医院正式被确认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标志该院在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学科建设及综合实力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
    本报特此刊发该院今年以来成功开展的一批新技术、新项目,以飨读者。

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

  近年来,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引进和创新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近日,心血管内科团队在科主任刘爱军的带领下,首次应用冲击波球囊,为一例冠脉严重钙化狭窄病变患者进行了精准有效的治疗,成为盐城市内首批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团队,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为严重复杂、钙化病变患者带来了“心”希望。
  患者为81岁女性,因“劳力性气喘4年,加重伴呼吸困难10余天”入院。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致密化不全,左心功能不全,EF33%,主动脉钙化、轻度狭窄伴中度返流,左房室扩大伴二尖瓣中度返流,三尖瓣中度返流。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024年7月15日查冠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近段以远弥漫斑块浸润伴钙化,近段最重狭窄90%,中段最重狭窄75%,左主干无狭窄,前降支近中段长病变伴钙化、最重狭窄70%,回旋支近段迂曲伴钙化、最重狭窄60%,血流TIMI3级。
  治疗团队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行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右冠近段病变应用非顺应球囊、切割球囊扩张,发现患者心脏血管严重的360°钙化,无法打开钙化环,如应用大的高压球囊强行扩张,可能导致冠脉破裂,如植入支架可能导致支架脱载、支架贴壁不良、膨胀不全、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刘爱军主任再次综合评估,考虑患者病变血管严重的360°环形钙化、钙化斑块负荷重,原血管管腔较大,传统的球囊扩张及冠状动脉旋磨术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且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目前最先进的冲击波球囊技术恰恰是处理这类病变的最佳选择,经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决定使用目前最先进的冲击波球囊技术。
  经过充分准备后,治疗团队采用通过延伸导管将冲击波球囊送至钙化病变部位,随后球囊在低压状态下进行扩张,并通过发射非聚焦、脉冲式的冲击波四个周期,成功碎裂了血管内膜深层的钙化物质,打开血管钙化环,顺利置入支架,冠脉影像显示支架膨胀、贴壁良好,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使患者避免了开刀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现已好转出院。

呼吸与危重症科:支气管镜下恶性气道狭窄治疗

  近日,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4名恶性气道狭窄患者。科室主任陈国萍立即组织科内查房讨论,并邀请上海肺科医院内镜中心王海教授为患者会诊。在王海教授的指导下,陈主任带领呼吸内镜团队成员,在麻醉科的协作下,连续为4位恶性气道狭窄患者实施全麻下三四级呼吸内镜诊治技术,包括高频电凝治疗、高频电圈套治疗、球囊扩张治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成功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恶性气道狭窄是因原发或转移的恶性肿瘤引起的气道狭窄,可导致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随着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呼吸内镜介入已成为恶性气道狭窄诊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全麻下气管镜下恶性气道狭窄综合治疗该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该院对恶性气道狭窄呼吸介入治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顶级医疗服务,为区域内良、恶性气道狭窄患者的救治提供新的坚实保障。
  目前,该院呼吸内镜室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已达月均150例,开展项目包括:气道支架置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高频电圈套等四级呼吸内镜操作;球囊扩张、经支气管镜注药、异物取出等三级呼吸内镜操作。其中超声支气管镜、球囊扩张、经支气管镜注药等内镜操作数量和水平均处本市领先地位。

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

  近日,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在南医大二附院泌尿外科朱清毅教授团队指导下成功开展滨海县首例“单孔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又有新的突破。
  单孔腹腔镜是经脐部这一人体自然皱褶部位,将腹腔镜及其器械置入腹腔进行手术操作的技术。可达到治疗疾病及切除病灶且手术无痕的目的,是目前微创手术的前沿技术。
  今年73岁的患者朱某,体检发现前列腺肿瘤1月入住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支架置入术后7年余病史,经我院泌尿外科综合评估后,特邀请南京二附院朱清毅教授团队为患者开展手术。手术历时3小时,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现已出院。
  经脐单孔腹腔镜微创技术与传统腹腔镜腹部微创手术比较,更具有突出的微创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术后少疼痛、康复一体化等特性。“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和ERAS的新理念”,经脐单孔腹腔镜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泌尿外科手术领域越来越受到医生的重视和青睐。
  经脐单孔腹腔镜的优点:微创性:采用一孔腹腔镜系统设备,通过肚脐口进入,自动建腔显露术野;安全性:手术在双视下进行,即直视、屏视三维空间视野,手眼相随的操作;术前不需留置胃管、尿管;不需要全麻和CO2气腹;手术创伤更小,适应症更广,为合并有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创造了手术治疗的机会;经济性:术后8~10小时即可进食,并下床活动;伤口不需拆线。该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

介入与血管外科: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近日,县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接连为两位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两名患者术后均康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此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脑卒中防治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因血液中斑块聚集导致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闭塞,阻碍血流通过或者斑块脱落,使得大脑失去正常的血流供应,从而引起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无典型症状,会突发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但很快会消失,所以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容易进展为脑卒中,发病急、严重时有生命危险。大概30%~40%的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相关,所以对于颈动脉狭窄应该加大科普宣传,让更多老百姓了解。近来,介入与血管外科积极参与组织对颈动脉狭窄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自今年2月份以来,共筛查出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例112人,其中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91人,适合手术治疗15人。
  据介入与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徐修春介绍,对具有高危因素的要尽早进行药物干预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于中度以上狭窄的,确需手术的患者,一般首先推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彻底清除斑块。且该手术具有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效果立竿见影,病人术后第二天一般就能恢复正常的生活等优点。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