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学专版
2022-05-06 07:43   浏览人次:

以生为本 心“动”课堂
—— 滨海中学举行“读教育名著、做智慧名师”集中教研暨读书交流会

  为进一步提高市“怀远博见”好教师团队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有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引导和激励工作室成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每位教师成为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的“学者型”教师,近日,滨海中学举行主题为“读教育名著、做智慧名师”集中教研暨读书交流会活动。


  会上,滨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陆建说: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给他的教学研究带来极其深刻的思考,解决了他在论文写作中的理论难题。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教研实践,强调教师要学会利用学习共同体、学会倾听,培养提升自我的“匠人”气质。在教学和教研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奉献、求真、创新”的“六字诀”,即,铭记奉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求真是教师授业的担当和责任,创新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他呼吁老师们不能仅仅做“匠人”,而要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专家型”教师。


  教研处李志国主任主持了本次活动,市“怀远博见”好教师团队和滨海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在会上积极交流。李志国回顾了团队上学期末布置的阅读《教师花传书》一书的读书任务和交流要求。
  滨海县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负责人王茂兵老师肯定了大家的阅读和思考,并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工作室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他强调,名师活动就是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各位成员不但要从书本中学习,还要从现实中学习,尤其注重在沉浸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多看、多听、多问、多做、多思。


  丁爱华老师思考深刻,活学活用。她个性化地解读《风姿花传》题目的禅意,强调教师教学实践的本质是“哲学”和“艺术”。在教学中,她能充分地结合学校“5+2”发展课堂模式,将阅读所得运用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由她执教的《我与地坛》一课,教学设计从学生视角出发,注重心与心的交流碰撞,教学成果显著。其撰写的《地坛里的生命之思 ——中学生读<我与地坛>》已发表在《好作文》上。她的体会具体鲜活,启发性强。


  陈海祥主任准备充分,精选的视频素材惊艳现场,很好地调动了会场气氛。他重点阐述了自己是如何努力向“专家型”教师靠拢的。为了更好地教,他呼吁利用好“5+2”发展课堂模式,调动学习共同体的兴趣,使学生在倾听、串联、反刍中习得知识,在教师的鼓励中感受到关怀。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他结合组内老教师的备课实录、学生的习题反馈等,提议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他的发言接地气,值得学习。


  杨光主任览书明道,提倡以“蚂蚁之眼”观察学情,让学习共同体真实发“声”。教者只有像佐藤学那样,俯身贴地地行走在教学情境里,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具体的教学场景,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才能更好地从“匠人”向“专家型”教师转型。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教学的道路上,教者要奋楫扬帆,向教海更远处航行。


  张瑞梅老师谦虚好学,对标成长有规划。她从教师教学、教学研究、自我修炼三个维度,阐明自己的理论收获和努力方向。对标自己的个人专业成长,她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即,以身边的榜样为参照,从实践走向理论深处,从思考走向系统思想,从优秀走向卓越独特。她以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专业成长赋能,富有启迪性。


  茆晓庆老师细腻感性,重在共情。立足于现实教学,她提出教师要懂得接受,学会倾听,注重自身的成长,力求聚焦课堂。每一节课,教师都始终坚持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间,以生为本,积极打造心“动”课堂。


  严洋老师从提高视听审美体验的学科特色出发,结合“三新”背景下的教学现状,思考如何做“工匠型”与“专家型”兼备的艺术教师。他认为,倾听,让艺术教师更加纤细与精心,令教学活动更完美,使个体生命更灵动。教师还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提升自我的反思性智慧和实践能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知识和智慧。滨海中学教师们将一如既往,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专家型”教师。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