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滨海县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意见
2022-04-19 07:20   浏览人次: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可防不可治,一但发病,将会造成严重减产、降质。因此,只有抓住防治适期积极开展预防,才能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危害。小麦是我县最主要的夏粮作物,抓好赤霉病防控,对稳定我县粮食生产、提高小麦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中央关于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历史责任,立足赤霉病大流行,积极主动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的组织和技术宣传指导,把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总体战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
  充分认清小麦赤霉病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和省、市植保站的预测,结合县植保部门近期调查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将呈偏重大流行的态势。
  一是赤霉病菌源充足。我县小麦种植主要以旋耕麦为主,土壤表面裸露的稻桩、玉米秆等赤霉病菌寄主多,尤其是连年秸秆还田,导致田间菌源量逐年上升。据3月底至4月初调查,我县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为6.55%,是特大发生的2012年的7.28倍。随着时间推移和气温回升,子囊壳将逐渐发育成熟,释放大量的子囊孢子,具备大流行的菌源量。
  二是现有品种不抗病。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以淮麦系列、徐麦系列、宁麦系列、镇麦系列等小麦品种为主,这些主栽品种大多为易感品种,部分地区种植的镇麦、宁麦系列虽对赤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发生年份仍然表现不同程度的发病。
  三是易感病生育期长。我县小麦品种繁多、茬口多样,导致腾茬时间不一,秋播期拉得长,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导致整个抽穗扬花期拉长。早的田块在4月中旬进入齐穗期,大面积齐穗期在4月23日至28日,迟的将拖到4月底、5月初,全县易感病时间幅度超过20天,增加了与高温高湿天气的吻合度,加大了发病概率。生育期越迟,后期气温越高,赤霉病大流行的风险越大。
  四是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感病品种扬花期只要遇到1-2天日均温20℃以上暖阴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赤霉病大流行。3月份以来土壤墒情一直较好,4月中上旬的降雨,有利于田间子囊壳、子囊孢子的形成。根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23日至25日、4月29日至5月上旬有阶段性降雨过程,部分雨日最低气温20℃以上,温暖多雨(高湿)天气与我县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极易造成赤霉病大流行。
  切实抓好防控关键技术落实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要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围绕“有效控害、降低毒素”的目标,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控策略,大力推行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努力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60%以上,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确保打胜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硬仗。具体要抓好以下关键技术:
  一是适期用药,主动防控。小麦齐穗见花,主动用药进行第一次预防,是防控小麦赤霉病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把准防控适期,做到“扬花一块、用药一块”,确保一次用药全覆盖。小麦齐穗扬花期间,如果有连续的降雨天气,可在雨前齐穗期突击用药,防止降雨错失防控适期,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用第二次药。
  二是优选药种,用足剂量。要围绕农药减量的要求,大力推广高效、低用量、低风险农药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面积农药用量,降低赤霉病菌毒素残留,推广应用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和戊唑·咪鲜胺等对赤霉病防效好的药种,有条件的地区和农户,示范应用氟唑菌酰羟胺,用足剂量,慎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科学合理轮换、混配用药,延缓抗性产生,提高防病效果。
  三是肥药混喷,保粒增重。在防控小麦赤霉病用药的同时,加入腐植酸或氨基酸等叶面肥或生化制剂,实施药肥混喷,保粒增重,提高小麦产量。
  四是正确施药,确保效果。有条件的地区要选用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开展统防统治,亩用水量30公斤;机动弥雾机、静电喷雾器亩用水量20-30公斤;应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时,亩用水量不宜少于1.5公斤。提倡在防控赤霉病的药液中添加助剂如有机硅、激健等,增加渗透性和粘着力,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病效果,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全力做好防控工作指导服务
  一是强化监测预报。按照测报技术规范,定点进行监测,并组织镇、村农技人员进行大面积普查,掌握病害发生发展动态,经技术部门会商分析小麦生育进程,并及时与县气象部门沟通,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准确研判赤霉病发生趋势。
  二是规范采购防控药剂。今年我县提前筹措资金,经专家评审、公开招标,集中采购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三种药剂,克服疫情影响,及时将药剂发放到户,确保赤霉病防控第一遍用药全覆盖。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明白纸、条幅、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在防控关键时间,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把握适期,选准药种,正确施药,防止出现盲目用药、跟风打药的现象,保证农药减量目标的实现。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乡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法人和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和防控水平。
  四是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小麦赤霉病防控窗口期短、防控技术要求高,在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尚未完全解除之际减少人员聚集,广泛动员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参与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服务,开展互助式、托管式、承包式的服务方式。对统防统治、群防群治不能覆盖的农户,组织发动代防代治,确保实现防控全覆盖。持续提升专业化防控的绿色含量,引导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高效植保机械,推动“机器换人”,努力提高农药利用率,提升病虫防控效果。
  五是建立防控示范区。我县已在通榆镇建立百亩赤霉病防控示范区,强化新技术、新药剂、新剂型、新药械等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科学开展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发挥由“点”到“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是加强农药使用安全宣传。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安全用药知识,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用量、低风险的化学农药,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施药人员、周边种养区的安全。加强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的危害性和安全回收的重要性,让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全面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