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坎街道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改革
为攻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今年,东坎街道按照县统一部署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公共设施管护路径,创新实行三重“双向”机制,切实解决管护过程中责任无人担、底数无人知、设施无人管等难题。
双向尽职,贴上管护“责任签”。在基础设施管护过程中,注重明确责任主体,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建设易,管护难”的问题。各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分别明确其所属部门和所在村(社区)的管护责任,建立双向责任机制,确保每类设施既有“直接”管护责任人,又有“间接”管护部门。让“责任谁来担”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双向摸排,查清管护“漏网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难,其部分原因来自于底数不清,部分年久失修的设施由于管护“断层”,常“游离”于统计之外。为彻底摸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中的“漏网之鱼”,采取“双向摸排”的形式,即通过街道分管部门和各村(社区)分别统计,再对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双向对比,从而核查出遗漏的设施。
双向监管,打通管护“障碍墙”。为破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废弃-再建设”的难题,切实打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最后一公里”,由街道成立管护领导小组,相关责任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推进,各村(社区)同步建立管护实施方案,形成双向监管网格体系。同时,每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均分别由街道和村(社区)共同管理。街道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各村(社区)的日常管护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实时通报,发现大面积的破损则由相关部门报备维修。
多措并举营造风清气正新局面
近年来,东坎街道纪工委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服务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瞄准突出问题开展正风肃纪工作,推动全街上下呈现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攥指成拳,凝聚审查调查合力。建立与县监察员办公室联动“团战”制度,凝聚审查调查合力,促进审查调查工作提质提效,实现“1+1>2”的“全联动、大协调”工作格局。按照“一案一指定,一事一授权”原则,对重要案件线索和复杂疑难问题,通过定期会办、交叉办案、联合办案,最大限度破解基层熟人社会和人情干扰问题。
标本兼治,全力推进正风肃纪。多维度开展村级小微权力智慧监管平台集中培训,明晰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权力事项,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通过街村联合督查,推动村“两委”成员履职、村务公开、“三资”管理、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村级杂工支出、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打开村务公开“聚光灯”,让群众看“明白事”,让干部做“明白官”,让“微腐败”无处存生。
清障疏堵,护航重点工作落地。坚持问题导向,组建“纪工委+条线”人员专业督查队伍,“走出去”把脉问诊找问题,以精准高效监督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顺畅运转。聚焦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服务城建、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领域,既监督干事中有没有出事,同时监督问责为了不出事而不干事,以督查成果巩固提升和问题整改为牵引,为重点工作清障疏堵,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营造良好氛围。
定制项目“菜单”服务群众需求
近年来,东坎街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探索文明实践创新之路,定制项目“菜单”,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对接群众需求,优化菜单化志愿服务模式。组织志愿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网上征集等形式,准确把握群众的所盼所需所求,制定出全面、系统、合理的“菜单”,建立百姓“点单”、实践所站“配菜”、志愿者“买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服务模式,在普惠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做实常规动作,开展常态化文明实践活动。去年全年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家长学校、农家书屋等常规性活动400余场次,包括“防灾减灾救灾”“防范电信诈骗”系列科普普法、“大手拉小手”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全力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此外,将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文明创建”“党史学习”等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党员教育、理论宣讲、环境整治等活动。截至目前,实践平台上传活动信息700余条。
走出创新之路,打造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去年至今,创新性打造“传承·我们的节日”品牌,围绕春节喜庆、清明缅怀、端午追忆、中秋团圆、重阳敬老等主题,开展走访慰问、政策宣传、文化娱乐、经典诵读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次;倾力打造小淮戏《出人情》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租房》获滨海县小戏小品曲艺调研一等奖,为基层群众呈上“精神食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成弘扬时代精神、引领价值理念、传承优秀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最鲜活的窗口。
实现社会治理“五个长效”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今年,东坎街道以党的建设为根本抓手,统筹、调动多方资源,坚持齐抓共管,确保社会治理实现“五个长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服务水平。
实现扫黑除恶常态长效。进一步细化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实施网格化管理,力求纵向到顶,横向到边,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打牢坚实的基础。
实现禁毒铲毒常态长效。坚持抓好禁毒铲毒工作,建立高强度辖区巡察机制,拉网式、地毯式的人工踏查,分组分片、交叉复查、定人定责,确保实现“零种植”“零产量”的目标。
实现防诈反诈常态长效。深入开展电信防诈反诈工作,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畅通与职能部门沟通渠道,加强与职能部门联动合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提升全民防诈反诈与法治意识,切实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实现重点人员管控常态长效。不断加大对精神病、易肇事肇祸对象、吸毒、社区矫正人员、问题青少年的管控教育力度,压紧压实村社区走访管控责任,确保不发生特殊类群体导致的恶性案件,避免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实现法治宣传常态长效。加大对辖区内群众尤其是留守青少年、留守老人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每月组织一次入户宣传,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宣讲,邀请司法、公安、消防、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全面提升群众法律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街道法治教育水平,奠定社会治理法律基础。
加快推进市级农业产业园创建步伐
今年,东坎街道严格按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科学制定年度建设方案,做到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时限,明确责任,扎实做好创建工作。
在产业安排方面,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传统特色,重点围绕“果蔬经济”,科学选择,龙头引领,突出发展蜜梨及西兰花产业。在园区布局方面,依托三烈红色村、广垛民族村、新安全国文明村等景区景点、沿淮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产业扶贫基地沙浦村,科学确定产业园核心区,结合冷库、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在园区建设方面,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设备,坚持培育、扶持、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耕、种、管、收、储、加、销等环节,推广喷滴灌、物理和生物杀虫、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推动社会服务向产后烘干、储藏、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后端延伸。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与覆盖区域农户建立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因地制宜发展“园区景区化、田园公园化、产品商品化、农房民宿化”,不断推进农旅教文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