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专版
2022-03-02 08:43   浏览人次:

开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县民政局2021年回眸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全县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主动担当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取得新进展。“知行先锋”党建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作风建设效能不断提升,全县民政系统和各类民政服务机构实现安全运行,在全市率先实现尊老金“秒批秒办”、率先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率先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在全市民政工作考核中我县名列第三,县民政局再次创成省级和市级文明单位。
  聚焦精准救助,兜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670元/人/月提高到730元/人/月,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497.3万元,惠及268325人次。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1300元/人/月,5623人纳入特困供养人员范围。发放临时救助金572.35万元,惠及5691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229.8万元,惠及15660人,发放重度残疾护理补贴2276.3万元,惠及15076人。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9人次,安置9名长期滞留人员入户,安置率100%。在全市率先启动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精准救助,投入100多万元,建成智慧救助信息平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由“依申请”单线救助为“线上+线下”双线救助。在正常抽查复核的同时,对五汛等4个镇低保对象进行整镇复核,全年核查7209户,核销477户775人,动态调整人口965户1615人,新审批488户830人。
  聚焦服务规范,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全市率先开展尊老金“秒批秒办”服务,设计尊老金申请审批APP,老年人可自行或委托亲属、村干部在手机上办理,符合条件的即申请即审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秒批秒办”。经过宣传推广,2021年4月启用至年底有3336位老人通过手机APP申请了尊老金,占总申请量的92%,省民政厅、市民政局主要领导专门批示要求在全省、全市推广。大力实施老年人“居家享服”工程,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困难家庭中失能老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或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上门服务,服务覆盖31083人,服务保障率99.73%。对困难家庭中失能老人以及建国前老党员、“光荣在党50年”党员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合计改造547户,超额完成市民政局分配的350户任务,有效增强了居家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推进敬老院“提档升级”,全年共计培训四级养老护理员144名、五级养老护理员107名,超额完成市民政局分配245名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规范化要求,对东坎、通榆敬老院进行无障碍改造,对滨淮镇敬老院实施提档升级。对照《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化现场督导和问题整改力度,不断提升养老机构安全质效。通榆、东坎等敬老院接受省市领导视察并受到好评,东坎敬老院在省食安城市创建验收中无扣分项目。蔡桥敬老院张庆龙被评为“全省最美养老护理员”。
  聚焦儿童关爱,儿童福利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市率先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于6月8日召开第一次会议,细化明确35个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建成并投入使用20家儿童关爱之家,其中省级示范点(坎北街道西坎村)1家。镇级社工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市民政局下达的建设任务。引进5家社会组织和1家督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采用“专业社工+专业服务”的模式,推动儿童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全覆盖。建立困境儿童数据库,按照困境儿童监护、生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建立红黄蓝绿四色台账和问题需求清单,15647名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
聚焦殡葬惠民,殡葬秩序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殡葬惠民政策惠及所有户籍居民,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909.03万元。实施城乡公益性公墓“四个一批”提升工程,22个城乡公益性公墓绿化环境、消防设施、殡葬文化、管理层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范围内6701座散坟平(迁)工作,1051.38万元奖补资金按时兑现到位。深入开展殡葬秩序专项整治,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制定《集中整治殡葬车辆运营秩序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开展殡葬车辆运营秩序专项整治的通告》,联合相关部门,对殡葬车非法营运、违规经营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制定下发《农村公益性公墓高价出售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对全县25家村级公墓进行实质性整治,其中规范运营行为1家,收回公墓运营权2家,关停公墓11家,起诉公墓运营者1家,限制发展10家。
聚焦效能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更加广泛。在县委组织部直接指挥下,经过县、镇、村三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完成了300个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现覆盖率100%,成功率100%。在此基础上,指导各村(居)民委员会建立“四统一”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村级民主监督公开日”和“一清单两报告两评议”活动全覆盖。抓好红色地名保护, “宋公堤”与“顾正红烈士故居”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100个红色地名”。畅通规范多元共治路径,促进社会力量作用发挥,全县持证社工数达126人(2021年社工考试通过人员正在公示中),社会组织428家,当年登记社会组织9家,注销登记654家。广泛开展慈善捐赠救助活动,全年募集慈善资金1042.94万元(其中定向捐赠938万元)。对贫困家庭大病儿童、成人癌症患者、低保、残疾等困难群体实施慈善救助,救助553人次,发放资金156.94万元。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助学行动,全年助学192人次,发放助学资金23.5万元。开展“光彩慈善安居工程”,投入130万元,对236户困难户进行危房改建及修缮。
  今年,全县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将认真贯彻全国、省、市民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协同推进等工作,深入推进“6+1”高质量现代民政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六新”目标,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着力完善兜底救助体系
  打造人本救助品牌。积极推进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构建覆盖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急难对象等5个圈层的困难人员救助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等,及时发现预警、及时排查核实、及时启动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深入推进“单人保”、就业成本抵扣、收入豁免、缓退渐退等政策的落实,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形成适度增长、衔接有序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救助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完善特困供养人员认定办法,强化分散供养人员的照料服务,着力推进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强化民生综合保险理赔服务管理,提升保险在支出型贫困救助中的作用。
  打造智慧救助品牌。运用已建成的滨海县智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市社会救助中心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公安、人社、残联、医保等部门相关数据,实现致贫风险智能提醒,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证一书”即可申请救助的做法,让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全面完善“金民系统”基础数据,抓好审批材料及时规范归档。
  打造温情救助品牌。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关爱力度,完善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县救助站达标建设,推进由站外托养转向站内照料,更好保障受助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推进救助寻亲服务,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滞留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常态化开展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并享受相应社会保障。
  着力推进养老机构提升
  推进公办敬老院提标升级。年内先行改造滨淮、通榆两所敬老院,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扩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后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除承担所辐射区域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职能外,富余床位优先为低收入家庭及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提供低偿机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也可收住社会老人,同时增设日间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形成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试行敬老院公建民营,引进社会公信力高,具有成熟运营经验的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养老服务企业承接运营,养老服务中心的公益属性保持不变,政府的角色由“运动员”变为“裁判员”,实现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推进社会养老机构提升规范。积极指导福寿康养老院规范建设,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装修,对接相关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对其进行指导、培训,力争6月底投入运营。加大养老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或推动县城投公司等国有平台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加大在城东片区投资建设大型护理型养老机构力度,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和社会办养老床位占比。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建设,东坎街道、坎北街道各建成并运营一个“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发展10家以上“长者幸福食堂”,全县建设村(居)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以上。扎实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再筛选360户老年人家庭,为他们改造坡道、加装扶手、配置拐杖等,改善他们的居家生活环境。全面推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进一步排查发尊老金但未接受上门服务的高龄老人,逐一核实情况,提高服务率;采取平台线上监管、运营商视频监管、第三方机构抽查评估、民政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等措施,强化上门服务质量监管,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着力提高关爱服务水平
  做实儿童关爱保护。完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机制,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33个成员单位部门优势,积极构建“家庭尽责、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新格局,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县。健全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分类施保、应保尽保”。提升儿童福利保障水平,计划投入50万元为9372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购买精准化、针对性服务,变普惠式购买为个性化购买,继续为2555名困境儿童购买每人每年600元的平安健康险,切实减轻出险儿童的家庭负担。尽快建成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服务运作,指导20家儿童关爱之家积极开展活动。
  做细规范残疾人“两补”。规范残疾人“两项补贴”管理,与县残联、社保处联手,定期比对死亡人员、残疾等级调整人员、拿社保工资人员信息,在残疾人证核查的同时做好享受“两补”的残疾人普查工作,确保不出现死亡、残疾等级下调、拿社保工资的残疾人重复享受残疾人“两补”问题。
  着力完善殡葬服务体系
  提档升级殡葬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城市公益性公墓(孝德园)改造提升,引进专业设计团队设计改造提升方案,由农旅集团投资建设,确保我县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走在全市前列。全力推进镇区纪念堂建设,积极协调县相关部门,尽快对各个镇(区、街道)殡葬设施用地预审、报批,用地指标落实到位后,立即启动镇区骨灰纪念堂建设。积极做好10个镇区的高标准农田散坟平迁工作,研究出台“老坟地”改造相关政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农村私埋乱葬治理,改善村居环境。
  提倡弘扬殡葬新风。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俭治丧、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殡葬新风尚,把生态节地、绿色文明要求落实到殡葬服务各环节、用品设施设备各领域。倡导建设骨灰堂、使用小型或微型卧碑,大力推广壁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等生态节地葬法,建成全覆盖、多类型的生态安葬设施。
  着力强化社会事务创新
  做好婚姻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婚姻登记和婚检一体化服务模式,协同卫健部门加快一体化深度融合步伐,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多的便捷高效服务;抓住婚姻登记处入驻新政务中心有利契机,严格按照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标准,科学设置服务区域,打造温馨服务场所,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放大温馨服务品牌,力争把婚姻登记处打造成3A级婚姻登记机关。
  实行“五社联动”。实行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社区活力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更加活跃、社工作用明显增强、志愿服务常态开展、慈善资源有效整合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工人才在社区治理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组织社区居民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鼓励慈善组织加强专业化建设,支持慈善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协作。
  着力抓好风险防范化解
  更加注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扛起安全生产这一重大政治责任。三年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的安全设施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但也要清醒看到,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安全风险隐患还比较多,安全基础尚不牢固,决不可麻痹大意、松劲懈怠。要把握“两个不放松”总要求和“务必整出成效”总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持续深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春节前,县民政局联合县消防大队对各养老机构进行了全覆盖消防安全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向各镇(区、街道)进行了点对点通报,各镇(区、街道)要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督促、指导辖区养老服务机构落实整改措施。各养老服务机构是整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原则,确保在限期内完成整改任务,切实保障养老机构消防安全。
  更加注重疫情常态化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必须牢牢抓在手上。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民政机构要始终绷紧思想之弦,筑牢责任之堤,进一步抓紧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细化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要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切实做好“外防输入”工作。要严格内部防控,常态化开展人员健康状况监测预警,严格执行环境消杀措施,加强预案、力量、物资、场所等各方面准备,并组织好应急演练。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