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天蓝水清新滨海
—— 我县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目标,积极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12月3日,我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专家组现场核查。
坚持绿色转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研究出台《滨海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统筹抓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先后两次修编完善《滨海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了《通榆河滨海应急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滨海县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划》等10多个专项性规划方案,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县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一票否决事项,严格对照创建指标体系,精细抓好环境达标提升,持续深化示范载体建设。2020年底,全县4个镇(街道)、4个村分别获得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村称号;2021年,滨淮、五汛等9个镇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蔡桥官尖、通榆刘簖等82个村获得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称号,较好地支撑了全县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我县秉持“既为环境减负、又为生态增值”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深走实“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之路,新兴主导产业集聚壮大,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转型不断加快。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制度,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高污染、高能耗的“两高”产业项目全部被列入负面清单,凡影响和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要,治理不达标的项目一律不放。成功创建全国第14家“国家智慧化工园区示范试点单位”;建成苏北首家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用最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提升制造业环保水平,实现企业间工艺共享,促进产业转型。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在沿海工业园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节能技改,鼓励循环用水,实现“源头减量”;强化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引导企业之间副产品互供互用,促进“过程集约”;强化资源循环式利用,加快建设废水、废盐、废活性炭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废物产品化,做到“末端循环”。随着吉华利用废水回收生产亚硝酰硫酸、新化异丙醇膜脱水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施,广立、鑫港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建设,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坚持精准治污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好生态是“奋斗出来的”。我县认真贯彻省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要求,强化顶层设计、源头治理和靶向治污,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省市交办的环境问题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已全部销号,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聚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围绕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目标,定期开展大气走航监测,常态化推进工业Vocs、餐饮油烟、扬尘污染、禁燃禁放等专项治理,敢于向环境违法行为亮剑,形成铁腕治霾的高压态势;同时,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先后完成50多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20多家企业列入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空气环境防护网络健全完善、遍布城乡。“十三五”期间,全县PM2.5年均浓度从59微克/立方米削减到34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2.4%;优良以上天数比例从72.8%提高到87.5%,提升14.7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12月16日,全县PM2.5浓度28.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7.5%。
纵深推进“碧水保卫战”。紧扣水环境治理提升目标,坚持“控源”与“治污”两手齐抓,全力做好断面水质、黑臭水体、农村污水、近海水质“四篇文章”。压紧压实河长制、断面长制、湾滩长制责任,深入开展生活污水、畜禽养殖、船舶码头、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切实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实质性运行,基本实现县城及镇区中心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和日常维护。组织实施总投资超18亿元的“十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有力支撑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扎实攻坚“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强化重金属行业、危废固废监管处置,严格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工作,落实好7家重点监管企业土壤防治责任,集成16个初步采样地块成果,努力完善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全面建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顺利完成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等工作,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等方式,不断改善土壤环境的质量。
坚持严格监管 筑牢生态安全保障
我县境内黄河故道西起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关南村,东至黄河故道入海口的滨海港经济区六合村,全长83.43公里,涉及8个镇(区、街道)74.6万人口。保护传承好黄河故道文化,全力塑造以自然风光、田园风貌为主的美丽生态风光带。滨海生态环境局局长蔡强胜说:“要抓好环保领域项目服务,彰显黄河故道生态价值,真正把地理高地打造成为幸福高地,让黄河故道片区的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围绕市县《“十四五”黄河故道片区发展规划》,我县统筹推进故道沿线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力做好故道地区73项规划项目环保服务工作,对符合规划要求的各类农业、农旅项目加强技术指导,确保项目符合生态环保发展要求。
2021年11月29日,滨海生态环境局召开局务会,认真研究了黄海新区滨海片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明确了黄海新区滨海片区生态环境服务监管权限,并印发《关于明确黄海新区生态环境服务监管权限的通知》。围绕《关于加快推进黄海新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目标定位,成立新区项目服务专班,将新区项目纳入“绿色通道”管理,对重点工程项目提前介入,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咨询、选址布局、环评申报等各个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并针对具体项目制定个性化的环保服务措施。同时,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重点利用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加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来源,为黄海新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要素保障。
滨海生态环境局始终把强化执法监管、保障环境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底线来抓,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规范整治违法违规环境行为。构建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环保“网格化”监管机制,推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制度”,做到执法监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推行信访首问负责制、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制度、污染纠纷查处制度,积极、稳妥、快速处理各类环境信访问题,有力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权和参与权。
持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推进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倒逼企业担当应有的环保责任,对超标排污、违法偷排企业,始终坚持刚性执法、决不手软,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从严执法、铁腕治污的环境执法氛围。近3年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27起,处罚金额3332万元,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加强环境监管,优化执法资源配置,提升环境执法能力。对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化监控,建成集信息查询、实时监测、专业控查、应急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环保智慧云平台,按照各级环保专项行动和环保执法活动的要求,组织日常检查、地毯式检查和交叉突击检查,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能力建设。
我县以“十四五”期间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目标,坚持注重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专项攻坚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滨海建设的现代化篇章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坎北街道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
滨海港经济区友谊村
滨海船闸
黄河故道林场
梨花语景区
淮河入海水道北堤
前案村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