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体系助乡村振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苏发改农经发〔2020〕807号)等文件精神,我县以天场镇秉义村为试点,紧紧围绕“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迅速建立组织架构,及时出台实施方案,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试点工作,依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系统,聚力探索新路径。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系统采用“3+1”的总体设计思路,“3”是指由手机应用、展示平台和管理后台组成,“1”是指一个管护机制。平台集成了三维GIS、物联网、遥感、导航定位等技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支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通过管护一体化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制度网格化、设施管护专业化、督查考核可视化。
手机应用
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管护全流程工作,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应用包括保洁员端、网格员端、网格长端及权属单位端,根据管护人员不同角色定位,通过问题上报、巡检打卡,任务分发,数据统计等功能满足管护工作的各类需求,确保一个应用就能解决管护工作中的大小事。目前,天场镇秉义村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保洁员,保洁员在手机上可以查看巡检打卡、巡检任务、管护设施、问题上报、上报查询、数据统计等工作情况。
展示平台
基于GIS三维建模、数据分析、可视化、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数字乡村综合治理系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展示全村基础概括数据,通过网格划分机制,结合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挖掘各类数据价值,通过高效美观的可视化图表,使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乡村治理等工作得到有效监管。目前,我县按照《滨海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12个行业主管部门和17个镇(区、街道)已分别建立台账。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台账资料并将台账数据导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系统,实现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一张网”,提高管护效率。
管理后台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后台建立管理设施台账、上报问题、巡检记录及网格信息等基础信息,为手机应用和可视化大屏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数据分析,展示上报统计、任务统计、巡检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及维修金额统计的数据图表,为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作用。
管护机制
以网格化管理为重点,村(社区)为一大网格,村(社区)小组各为一小网格,村(社区)支部书记为网格长,负责本网格相关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组长为网格员,负责保洁人员相关工作的督促检查;保洁人员按照管护细则,负责所分工的工作;镇(区、街道)负责对各村(社区)管护工作的指导、督查、考核和相关人员工资的兑付工作;县主管部门或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对损坏的由镇村负责的公共基础进行维修。所有人员通过任务定期巡检或者是巡检发现设备损坏问题进行上报,网格长审核通过后,维修费用2000元以下的通过后可安排处理,维修费用2000元以上的发送到镇(区、街道)级进行再审核。有产权权属单位的设施通过审核后发送到管护单位进行统一处理。全县12个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各自领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细则,突出可操作性,可考核性。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对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按照每村100万元予以支持。对涉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各类建设和管护资金进行整合,设立县级管护专项资金专户,及时拨付给各镇(区、街道)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