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新功
—— 县农业干部学校高素质农民典型学员风采
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农业干部学校在省市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精准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以“智慧农民+田间学堂”为突破口,创新实行“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实践中锤”的“五位一体”培训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县农业干部学校主持创建的“随耕分校农民田间学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9年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国示范农民田间学校”;该校创新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获得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人民政府农技推广奖”二等奖。几年来,累计培训学员3.51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0.7万余人,培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手0.27万人,鉴定农业、农机类职业技能0.31万人,培养“半农半读”涉农中专生400多人,涉农大专生240余人,培育认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500多人,扶持培植农业农村“双创”典型217人,实现带动增收2.465亿元。近年来,该校培训的学员中涌现出了一批创业致富典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生态瓜菜种植的致富能手
—— 记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训优秀学员栾红成
“参加农业管理技术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理念,更坚定了我走生态农业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我将带动身边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谈及前不久参加县农业干部学校组织的农业培训,盐城野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栾红成颇有感触地说。
栾红成是东坎街道兴庄村农民,在上海打拼多年,拥有自己的事业。2013年,栾红成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留在家乡从事农业蔬菜种植。在县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与周边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2014年8月,盐城野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于经营规模小,还是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加之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技术的欠缺,经济效益甚微。
“在创业前期通过多方了解,我主动找到了县农业干部学校,在学校各位农技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我坚持从头学起,硬是从一个瓜菜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生态蔬菜种植的‘行家里手’” 。
几年来,只有高中文化的栾红成通过到县农业干部学校咨询请教、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等方式,不断的学习,反复的探索,最终确定经济效益好、易于管理的豌豆种植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生态蔬菜种植致富之路。
“豌豆到5月份左右就可采摘鲜豆了,采摘期40天左右,从最初的400亩地的种植面积发展到了现在1200多亩。现在引进了新品种,每年可种植3季,每亩地能增收2000多元,豆头作为新鲜蔬菜全部外销,成功打入上海西郊国际蔬菜批发市场,在上海高端餐饮企业中有一定知名度。”栾红成一边领着记者在基地参观,一边给记者介绍基地情况。“近年来,根据地域特色,基地以千亩豌豆种植为主要抓手,紧盯市场需求,抢抓季节时令,通过示范带动,坚定不移地推进错季豌豆产业种植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基地拥有蔬菜加工生产线2条,年可加工各类蔬菜0.35万吨,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各种时令蔬菜1200亩。栾红成还十分注重基地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积极申报绿色食品,现拥有注册商标1个,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2019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全市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一举夺得了成长组的优秀奖。
致富不忘乡邻,在他的帮扶带动下,周边有36户通过发展蔬菜种植走上了致富道路。豌豆种植,让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传统农民看天吃饭,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谈到今后的发展,栾红成信心十足。他相信在县农业干部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他坚持生态种植的路子会越走越宽阔,瓜菜生态种植产业一定是朝阳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潮中必然取得良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