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建新功
—— 县农业干部学校高素质农民典型学员风采
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滨海县农业干部学校在省市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精准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以“智慧农民+田间学堂”为突破口,创新实行“基地上讲、田头上练、观摩中引、网络中学、实践中锤”的五位一体培训模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该校主持创建的“随耕分校农民田间学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9年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授予“全国示范农民田间学校”;该校创新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获得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人民政府农技推广奖”二等奖。几年来,累计培训学员3.51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0.7万余人,培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手0.27万人,鉴定农业、农机类职业技能0.31万人,培养“半农半读”涉农中专生400多人,涉农大专生240余人,培育认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500多人,扶持培植农业农村“双创”典型217人,实现带动增收2.465亿元。近年来,该校培训的学员中涌现出了一批创业致富典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驰骋在农产品电商销售一线
—— 记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训优秀学员陈华文
“各位网友,大家请看我身后一排排的绿油油茎叶,看到没有,临近看还有几朵白色小花点缀,这就是白首乌生长的藤。”一位笑容朴实的中年男性,正对着手机跟直播间对面的网友们聊着天,种植基地里白首乌郁郁葱葱,在清香的泥土里显得生机盎然。他就是参加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涌现出的一位创业致富典型、陈氏首乌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华文。
陈华文告诉记者,他出生在首乌世家,是滨海县历史最悠久的首乌加工作坊——“陈氏首乌坊”的第四代传人。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村的产业特色是家家户户种植首乌,陈华文正是看准这一点,在当地成立了“陈氏首乌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利用首乌村远程教育站点,组织村民收看白首乌种植、病虫害防治等视频课件,邀请县农业干部学校的农技专家到村里进行实地技术指导,为提升当地白首乌产业,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白首乌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做大首乌市场,叫响首乌品牌,陈华文除开设实体店外,还积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在天猫网站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旗舰店——“苏合秾园旗舰店”,同时“苏合秾园”品牌在京东、京东自营,天猫、天猫超市、唯品会、小红书均开设了旗舰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网络销售已初具规模。
2016年该合作社与天场镇政府合作建设了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滨海馆,是盐城市首家上线的京东特产馆、苏宁中华特色馆,线上销售我县农特产品60多种,当年网售额就达1100多万元。2017年该合作社的创业案例被市委组织部、市商务局评为“远教电商创富案例”。
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陈华文积极参加县农业干部学校组织的农产品培训学习,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学习摸索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县农干校老师利用教具和模型进行模拟情景式教学,引导我们学员学会运用互联网去了解信息、学习技术,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眼界的开阔、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使我更新观念,激发了我的创业激情。我发现农产品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渠道扩展销售空间,提高销售额,打造出我们地方农产品品牌。”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陈华文来说,从理念到技术,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参加县农干校新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互联网农业’,我感到收获颇丰,经营农产品电商更有信心了。父辈那一代农民种首乌靠规模,利润不高,如今我通过建合作社、研发新品、网上销售等途径,提高首乌的附加值。” 陈华文告诉记者,“我们村首乌种植远近闻名,但以前都在周边地区销售。如今搭上了电商平台,可谓是‘e路’畅销。”。
截至去年底,在陈华文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下,周边200多户村民实现增收致富,该创业团队的农产品销售额一举突破1.1亿元关口。陈华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电商销售达人,先后荣获市劳动模范、县“十佳新型农民”等荣誉称号。
“今后我将把在县农干校学到的互联网农业知识与拓展电商销售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互联网+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将滨海县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帮助乡亲一起增收致富,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陈华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