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患者不出镇区享受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
———县人民医院加强医共体建设侧记
我县为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19年初,作为三级综合医院的县人民医院与9家镇区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其中与蔡桥卫生院合作,成立蔡桥分院进行紧密型医共体先行试点。
医共体建设单位蔡桥分院院长、县人民医院工会主席杨华介绍,在前期走访、调研基础上,去年2月份全面启动蔡桥分院医共体建设工作,从技术业务、人力资源、财政调配、信息系统及管理思路等进行全方位梳理,认真排查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制定与县医院大本营同质化标准的工作目标。每项工作在推进中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经过剥茧抽丝,各项困难都已基本化解。其中,困难最大的当属“封刀”8年的手术室重新开放。去年12月,选调至蔡桥专门负责手术室“复工复产”的县医院手术室骨干护士徐艳云说,手术室建设涉及术间布局、房屋装修、设备器械购置、手术护士培养等多个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直到7月份才完成。改造后的手术室和县医院同样装备,采取同样管理方法。
蔡桥分院新手术室7月15日正式启用。开展的第一台手术是帮助57岁的蒯某在全麻下行右胫腓骨骨折取内固定术。手术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戴斌,麻醉科主任皋沛和护士长张蕾与驻点蔡桥分院骨科医生沈玉成、蔡桥分院外科主任刘德明等共同完成,历时两个小时,取得成功。
“在家门口就能开刀了,医生都是县医院顶级专家,住院报销也比在县城多,这真正是惠民的大好事!”在蔡桥分院外科病房里,蒯大爷的老伴激动地告诉笔者,去年5月蒯大爷因外伤致右胫腓骨远下段骨折,在县医院做了内固定手术,恢复很好,现在到取内固定的时间。听说县医院专家来蔡桥医院做手术,他们当即决定住院开刀。“在这里开刀,照顾起来又方便,省钱省跑路,太省心了!”
为蒯大爷主刀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戴斌说:“为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我们尽量从方便群众就医、让患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着手,克服医务人员自身困难,多跑几趟腿到镇区医院来,帮助患者解决很多‘小事’,既让患者得实惠,又缓解了县医院床位紧张的困难,提高患者满意度,一举多得。”
14岁学生董某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陆峰主刀、施行腹腔镜下微创阑尾切除手术。她妈妈高兴地说对笔者说:“本来以为要去县医院排队等床位,已经做好了住走廊里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现在在蔡桥就能做手术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董某是蔡桥中学的初二学生,是个小学霸,即将进入初中最关键阶段初三学习。因担心影响学业,董某妈妈决定在这个暑假为孩子做慢性阑尾手术切除。在蔡桥完成手术,董同学告诉我们:“这里提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条件都不比大医院差,食堂饭菜好,病房卫生间洗澡都很方便,我感觉自己像大熊猫一样被大家照应着,真的挺感谢县医院专家。”
据蔡桥分院党支部书记闵兆晗介绍,目前我院医务人员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都还不够,医院已经有8年未开展此类手术。医共体专家无条件主动地到镇区卫生院坐诊、查房、手术等,为基层医生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促进基础医院提高整体技术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久将来,基层医院一定会大变样大发展。
据了解,从医共体建设开始,县人民医院对蔡桥分院进行全方位整修和增援。改造病房,增添电梯,新建近300平方米康复大厅。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清理、补充、调整。帮助制定医疗质量、护理、院感管理等考核方案,帮助制定和培训符合国家标准的门诊和住院病历模板。截至目前,共下派医疗、护理、管理专家26人、420人次,每周一至周六进行坐诊、业务指导、查房等,诊疗患者4600余人次。县人民医院临床药师每月固定2次进行“三合理”督查和处方点评。扩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辐射范围和救治能力,进一步规范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2019年,县医院全年下转人数比2018年增长14.1%,蔡桥分院门诊72746人次、较2018年上升7.39%,住院1175人次、较2018年上升13.99%,接受进修学习19名,开展接受现场培训45人次。
为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县城与镇区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切实惠民便民,我县积极建立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信息上下贯通、精准助力健康扶贫,在慢病防控、医学大数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厘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医共体发展。接下来,县人民医院将定期不定期安排相应科室专家下乡进行手术,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并逐步在蔡桥分院开展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等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开展带教培训,既“输血”又“造血”,提升基层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