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学校
大部分家长反对孩子玩手机,学校也不建议学生带手机进校
聊微信、玩游戏、看视频,玩手机已经成了不少人最平常的消遣。但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让不少孩子也加入到了“低头族大军”中。“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这样子的现象也因为孩子把手机带进校园而出现得越来越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减少出现沉迷游戏、耽误学习等负面效应,不少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但孩子偷偷带手机进入校园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那么,孩子带手机进校园到底该不该严厉禁止呢?
大部分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进校园
林女士在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上一直很严厉。“我基本不会让女儿用手机,有时候作业需要用到手机,我也会在边上监督,禁止她玩别的。”林女士说,所以即使周边同学有带手机的,她也不允许女儿带手机到学校。
林女士认为,孩子真正需要用到手机的时间并不多,在学校需要联系的话可以通过老师,学习有问题也可以直接找老师解答。
徐菱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她也非常反对孩子带手机进校园。她的女儿妮妮刚上高一,针对该不该给孩子配个手机的问题,徐菱与丈夫在暑假时进行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我当班主任十几年了,碰到不少学生成绩下降是因为过度沉溺于手机,这些经验让我觉得孩子的自控能力还不足以让我放心地给她配手机。”徐菱担心地说,“上了高中,学业更加繁重,需要孩子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而且孩子住校,我无法监督到她。如果只是为了能方便联系,学校以及宿舍里都有公用电话,根本不需要担心联系不到的问题。”
而妮妮爸爸则觉得,上了高中后,孩子也需要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得一些对学习有益的课外知识,“现在毕竟是网络时代,完全隔离孩子与网络世界的接触也不太现实;而且孩子带手机的话,学习累了也能稍微放松下,还方便与我们联系,让我们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为了方便联系,又能让儿子无法用手机上网,市民茅先生给孩子配了一部“老年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其他功能基本没有。”茅先生说,现在智能手机有太多APP软件,写作业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还有很多网络游戏,这些对于孩子成长、学习都很不利,“尤其是现在很多短视频软件,乱七八糟低级的视频传播,太影响孩子三观的形成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家长都觉得手机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而让孩子带手机进校园初衷也是为了方便联系。因此,不少家长会给孩子一部只可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卡片机、“老年机”,或者是电话手表。
不少学校禁止带手机进校园
走路玩、吃饭玩、课间玩、甚至在被窝里也玩……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去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新法令,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
记者了解到,虽然我县目前并没有文件明确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在相关会议上强调过“不建议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学校对此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中小学生,多数学生表示“学校禁止带手机,因此自己就没带了”。
我县某高中就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这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禁止学生带手机主要还是考虑到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打游戏、上网聊天、刷剧等这些功能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学生不仅会因为沉溺其中影响学习成绩,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学生在学校里真正需要手机进行学习的机会很少,带手机的意义也不大。”该校蔡老师说。
虽然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但是私下偷偷带手机的现象仍屡禁不止。“有些学生会在晚上熄灯后躲在被窝里偷偷玩,一玩起来就会忘记了时间,这样子会导致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蔡老师说,“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抄答案,不会做的题,搜个答案,抄个解题方法就结束了,非常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同样,县城其他学校也有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制度。某中学副校长吴君磊告诉记者:“学校规定学生在周日返校后,要将手机上交班主任统一管理,周一至周五期间禁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使用手机,一旦被发现违规使用手机,就会没收直至期末再归还。”
家长要引导学生做手机的“主人”
据了解,学校为了方便学生与家长联系,都会在教学楼和宿舍里安装公用电话,学生只要使用校园一卡通就能使用。同时,学校还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解剖,了解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并宣传学校禁止携带手机的规章制度。
“为了防止学生偷偷使用手机,我们学校的无线网只有老师的账号和密码才能使用。”蔡老师说,“让学生自觉不带手机,这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不开,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建议家长也尽量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
某小学副校长吴志勇表示,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比较少,但佩戴电话手表的比较多。“但现在电话手表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聊天、游戏的功能都有,这也让孩子分心,所以不提倡孩子带这些东西上学。”吴志勇说,“而且学校里都有公用电话,实在有需要也可以通过老师来联系,手机、电话手表等都不是学生的学习必需品,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尽量会避开布置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完成的内容。”
吴志勇告诉记者,虽然小学生带手机的不多,但是玩手机的却不少。“平时在饭馆等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抱着手机不肯放,家长在这件事上应该严格对待,让孩子养成自律意识,避免出现‘手机依赖症’,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链接<<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
1.家长和老师保持沟通
家长和老师是监督孩子不带手机进校园的主要人员,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定期沟通,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孩子不把手机带入校园。
2.不给孩子买手机
手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于学习基本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产生其他的问题,所以最好不给孩子购买手机,从根本上杜绝孩子带手机进校园。
3.告诫孩子不带手机进校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已经给孩子购买手机了,或者孩子自己已经有了手机,家长也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把手机带去学校,否则会被惩罚。
4.手机给家长保管
为了防止孩子把手机带去学校,孩子只要上学,就要把手机交给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私自把手机带入学校。
5.家长要支持老师
如果学校的老师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偷偷带手机去学校,老师批评或者惩罚了孩子,家长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行为。
6.家长要表明态度
不仅如此,孩子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教育以后,回到家后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带手机去学校是错误的,家长也是不允许这样的。
望子成龙应有度
日前,杭州一所小学的老师秦女士,因其上小学的孩子一次考试某科考了98分,而觉得自己非常失败。经诊断,秦女士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专家提醒家长,虽然这样的案例比较少见,但是体现了目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急于求成的心态。
根据实际定目标
望子成龙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很多父母总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变得完美,甚至强迫孩子变得完美,实际上违背了客观规律。在学习方面,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不是每个孩子的成绩排名都可以数一数二。家长要放平心态,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并不断修正、提高,才是可行之道。
教育孩子别心急
家长对孩子常常缺乏耐心,其实,真正能教育好孩子的都是有耐心的家长。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家长不能心急,除了陪着孩子学习外,还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玩,要知道,适当的玩耍并不会影响学习。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永远没有满足和表扬,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多做正面鼓励,别心急,慢慢来。孩子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哪怕进步非常小,家长也要给予表扬。
成绩不是唯一标准
教育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家长千方百计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增加压力,生怕孩子落到别人后面。多数父母认为成绩就是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其实,生活的本质在于过得是否幸福快乐,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此外,家长要让孩子有适度放松的时间。把孩子逼得太紧会让他们产生巨大压力。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因势利导,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要不要帮孩子检查功课
如何陪伴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刚上初中,孩子真的需要一点时间适应,我也一直自我提醒,孩子刚离开小学没多久,内心一定免不了焦虑与紧张,需要爸妈更多的体谅与引导。现在我就“要不要帮孩子检查功课?”这个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每个孩子学习状况不同,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出手帮忙
每个孩子学习的速度与成熟的速度不同,我自己的孩子从四、五年级开始,我已经全然放手,偶尔陪伴与监督。以孩子刚上初中为例,因为课程变得繁重,时常有考试,所以一开学他便显得紧张焦虑。
因此开学前两周,每天一进书房,我一定会让他先用三五分钟把今天要读的书、要做的功课摊开来,然后仔细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时间表”,让他先有一个安全感,知道今天接下来的读书脉络,若是愿意按部就班,就一定能完成所有功课和考试准备,才不会一路慌到底。
而一旦开始读书做功课,我就会离开,让他自己独自学习,让他每做完一件事情打一个勾,练习自我监督。我约每隔一个小时会默默地去看一下他,了解是否跟上进度,以及有无任何问题需要协助,但绝对不啰嗦。
而到底要不要出手协助?我会观察孩子小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应该要出手。比如语文、英文,我发现孩子通过自己做作业、读书,大致都有一定的水准,我就会大胆地在这些科目放手;但数学的成绩比较差,我就知道该是我出手帮忙,绝对不能置身事外。
找到问题关键,父母才能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孩子在新的学习阶段,父母需要从旁观察,以免错过了打基础的重要时刻,而不少孩子上初中后便因为挫折感而落后,不断拉开差距,终因差距太大而放弃。
目前孩子的数学也没有补习,并不是排斥补习,而是先确认有没有需要,毕竟补习非常花费时间,也会牺牲掉回家读书以及睡眠的时间,有时双头马车反而让孩子更疲累。
首先,我先确定孩子在学校上课时是否能听得懂。如果听不懂,我就真的会想办法帮他找到补救数学的资源,但因为孩子表示都能听得懂,所以我们就暂且不考虑补习。
然而,虽然基本观念都懂,但回来做练习册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卡住的地方,于是做为妈妈的我,当然就一定要拿出时间来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难题。因为我自己有繁忙的家务又有工作,十分忙碌,于是我们就讨论把“解难题时段”固定下来,成为每天行程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也江郎才尽,没办法再协助解答疑惑,我就会帮孩子另外找资源。但是前提是,孩子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父母必须先掌握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结论有3点,就是:
一、孩子擅长的科目我会大胆放手,毕竟读书终究是孩子自己要揣摩与承担的责任。
二、孩子不擅长的科目,我就会通过考试成绩与练习册的错误来掌握孩子学习的瓶颈。
三、学习繁重,不论是孩子自己读书或是我的帮忙解题的时间,都化为固定的行程,有稳固的时间安排,才可能不慌不忙、安心专注地学习。
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孩子尽力了就是最好的
最后,我也一直提醒自己,我们当然责无旁贷地要帮助孩子发挥最大潜力,但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到顶尖,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与擅长的领域。
他们尽力达到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位置
孩子并不顶尖,但是,愿意持续努力,就值得肯定,老天爷也一定眷顾,会给他们一条自己的路。孩子的读书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常扑面而来,所以就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起起伏伏的成绩。唯一不变的是,要持续激励孩子看重自己、愿意努力不放弃的信念!
唯有爸妈先稳住脚步,才能带着孩子一步步上轨道;唯有父母适时放手,才能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能力;而唯有父母始终保持在一定距离之外不离不弃、持续的陪伴守候,也才能在孩子最困难疑惑时,适时扶他们一把!
小学生数学错题归因及解决对策
小学生数学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简单地归因为“马虎,不细心”,而是要分析错题的本质原因。在习题的反馈过程中,如何让错变宝,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在错题的反思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以错促思,以错定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追本溯源,错因分析
1.计算错误
小学生计算错误出错的原因有多种。有的学生是由于审题不清,抄错数字,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书写潦草导致数字混乱、符号改变而造成遗憾之错。有的学生是对算理没有掌握,例如在异分母加减法中,就是由于未理解算理,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所以应该先通分。有的学生是对概念不清,从而导致简便计算错误
2.审题不清
学生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往往审题不清而导致题目做错。尤其是数学的解决问题,学生受限于发展认知水平,往往不能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解题,读题读到一半就开始下笔,从而导致题目做错。往往数学题目的一字之差,结果却天差地别。
3.概念偏差
数学概念中描述和反映了客观事物中空间形式的内在属性与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基石。在平时的应用题中,学生容易出错,很多教师认为是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实则不然,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养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更重要。学生一旦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错,
二、以错促思,变错为宝
1.强化计算基础训练
计算本身枯燥,但是如果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中,孩子们将会大大提高积极性。在新课阶段,多样算法,集思广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再对算法择优,板书清晰,算理明了。强化训练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做计算的专注力,集中思想;其次,教师习题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习题中归纳总结计算的灵活性,在不断练习中能够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计算能力。
2.培养良好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最后的结果,却没有重视解题过程,实际上,解题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学生的思维逻辑。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读懂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以及要求的每一个问题,可将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圈一圈、划一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审题能力。
3.渗透数学概念教学
以错促思,教师在学生的错误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概念教学中,在新知探索就要让学生理解透彻,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物品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正因为错才会有进步,在作业的反馈中,仍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学生将错题收集起来,教师日常教学中深化错题的本质,让全班同学参与错题的讨论,对数学概念从一知半解到层层深入,变错为宝,有效地利用错题这一生成性资源,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借助同学间的交流,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这一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多亏了学习计划
事情的导火索始于儿子这次市质检成绩的不如意,这是他上初中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分析近年来的中考成绩,他要想考取理想中的重点高中根本没门。儿子沮丧地低着头,他爸黑着脸不说话,我也急得不知说啥才好。
接下来的日子看似风平浪静,儿子一如既往地不肯出门只顾忙学习,谁知已是暗潮涌动。那天,他看着手机上一篇三十几岁的未婚女,在找对象时受妈妈管束的文章,相当同情地大骂妈妈可恶至极,最后竟然说道:“以后就是住出租屋,也不会与你们住在一起。”都说儿大不由娘,我只能感慨地干着手中活。
不久后的一天,儿子长久积压的怒火终于找到发泄的出口。做完作业的他刚拿过手机,他爸就忍不住大吼了一声:老是沉迷手机,哪来系统的复习时间?看着在儿子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我赶紧拉着儿子走进另一个房间。儿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大声嚷道:他说不能看抖音就删,他说不能上QQ也不看,甚至我做什么资料也要由他来决定,老是把我当作没长大的三岁孩童看待,我不想再跟你们一起住了……哦!原来他上次的言论正是极度不满我们一直以来的管束。越说越激动的他站起来把他爸准备的资料撕了个粉碎。
儿子这一闹的确让我们对小孩一贯来细致入微的做法产生了迷惘。接下来的日子,儿子在做作业之后,不管是打开电视机,还是点开手机,我们都只能努努嘴,极力忍住没有说出声来。这种气氛真有点怪异,最主要是转眼就中考了,这办法行得通吗?
苦恼之余,我灵光闪现。“儿子,我记得以前你会制订复习计划的呀。”儿子想了想,高兴地说道:“对哟,每次都是复习计划让我取得优秀成绩的,我怎么就给忘了呢?”他立刻着手制订了一个详尽的复习计划。原来,压力过大的他真乱了方阵。
自此,完成着每天的复习计划,儿子再也无暇关注电视、手机了,学习呈积极状态。听着早晨五点半的闹钟铃声,他不再赖床,一个鲤鱼打挺爬了起来,阳台上即时响起朗朗书声。下午放学一回家,准能听到他高兴地分享声:我今天已按计划复习,这次考试又比上次进步了多少……
看来,订好学习计划,才能让小孩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才能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