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 多彩滨海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滨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从2006年起设立,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之少有。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县文化馆增挂县非遗保护中心牌子,建立县非遗专家库,以省、市、县三级非遗项目申报为契机,在市、县多领域非遗专家指导下,对全县现存的各门类非遗项目进行材料审核、现场查验等,及时开展非遗政策宣传及项目展演展示活动,以流动图文展板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非遗法》、展示全县非遗保护成果,切实提高普通百姓对非遗的认知度,力求让现存的优秀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更多地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目前我县共有非遗项目23个,其中白首乌粉制作技艺项目入选江苏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五大宫曲、滨海香肠制作技艺、陈涛粉丝制作技艺、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梁字五粮粥制作技艺、陈正彪木雕6个项目入选盐城市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拥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名。
三、2019年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我国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围绕这个主题,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我县先后举办了陈正彪木雕非遗传习所免费木雕技艺培训活动、非遗技艺培训和展览进校园活动、农民文化艺术节非遗专场展示活动、八滩镇非遗艺术节活动、非遗广场宣传展示活动等,6月10日还将邀请20名左右的社区居民和小学生代表走进白首乌制作、陈正彪木雕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制作现场,实地感受非遗项目的技艺和魅力,推动非遗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推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展览、展演、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喜欢非遗、珍爱非遗、参与非遗。
省市级非遗项目介绍
白首乌粉制作技艺
我县是白首乌之乡,“滨海白首乌”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滨海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滨海人民世代生活在废黄河入海口区域,具有适合白首乌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因而,这一区域种植和加工白首乌历史非常悠久,滨海白首乌古法制作加工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中顺势而成的。
使用滨海白首乌制作加工技艺生产的首乌粉:其香,甘中略带涩苦;其味,怡神并且醒目;其外观,晶莹稍显剔透;其口感,顺滑而不含异腻,是深得滨海人民喜爱的食药两兼的佳品。
滨海白首乌古法制作加工工艺过程独特而较为繁琐,制作工艺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流程所需时间较长。
现居住在滨海港经济区的陈华文家族是清末民初滨海首乌制作名店“陈爹首乌坊”传人。居《陈氏家谱》载:“先(辈)自阊门至此(滨海),地荒脊甚,先无以为生,偶得首乌,先食之味苦略甘,然神清精爽,先以为可充饥,逐族人植之”。
陈氏家族历经四代,传承人陈华文父辈由废黄河北迁延至废黄河南流域,原“陈爹首乌坊”制作技术和制作配方得以保存。
梁字五粮粥制作技艺
梁字五粮粥始于清朝末年,从皇宫流出的粥谱,距今约150余年历史,所继承的五粮粥手艺则是抗战时期——梁士黄之手,先后传承给女儿梁平以及外孙沈钰梁,至今已是第三代传人。
梁字五粮粥是以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为原料,经过两个小时熬煮,将五种粮食融合,画龙点睛之融合,制作出沁人心脾的粥。
梁字五粮粥的主要特点在于五粮粥的粥白静、米透明,透明的米入口即化,而且把粮食的原始香味体现到极致。五粮粥还是纯绿色、零添加、无公害食品,是孩子的营养美食、中年人的健康美食、老年人的养生美食。
梁字五粮粥不仅承载了人们美好的回忆,更是祖辈智慧的结晶。五粮粥,“五粮”是指健康杂粮,“粥”是传统养生之本。
滨海香肠制作技艺
滨海香肠(八滩陶氏)制作技艺是我县群众一百多年来在滨海香肠摄食过程中,保持地域特色的色、香、味、形特性,以及其自然古朴的生产加工方式,保留原有猪肉风味和营养价值的一项传统技艺。
项目特点是选用滨海当地生产的土猪肉为原料,制作过程中使用木器、竹器、陶瓷等传统工具,将猪的前夹心和后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切成小方块,放在木盆或陶盆里,加名贵特制的香肠香料、葡萄糖水拌和。拌好后,静置3~4小时。这样香料和葡萄糖水就能浸入肉里,然后再加糖、酱油、酒拌和,注重拌透。拌好后,将肉灌进小肠衣内,一面用针在肠上戳眼放出里面的空气,一面用手挤抹,并用花线将两头扎牢。这样做,肉块挤得紧,质量好。灌进肉的肠,挂在晒架上吹晒。一般约晒5个晴天,然后取下入仓凉挂。
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
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是传承清乾隆年间允大槽坊的一种生产工艺。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大麦、豌豆制作的麦曲,经过糖化发酵,再取用“玉醍神泉”之水软化为母液酿酒。
据《滨海县志》记载,1958年,轻工业部副部长宋乃德致函滨海县委,建议抓好恢复八滩酒厂的生产和扩建工作,要求发扬传统生产工艺,保持“允大”糟坊风味,并亲笔题写滨海县八滩酒厂厂名。该厂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起13间草房,聘请老酿酒师后人掌作,采用传统工艺,酿出保持“允大”风格的白酒,起初年产量五六十吨。
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允大糟坊白酒酿造技艺,项目传承人江苏允大酒业集团迎宾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参阅典籍,访问老者,终于在八滩镇西北掘得古井遗址,修古井、造凉亭、引神泉,再兴“允大糟坊”酒业。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闻之,欣然挥笔,题“允大糟坊”之名,让八滩古井历史文化遗存再展风姿,为淮河门户、东方新港——滨海港增光添彩。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传承八滩白酒文化的开放窗口和海内外人士观光旅游的人文景点。
五大宫曲
《五大宫曲》是指流传在民间的南调、离调、叠落、软平、坡羊五种曲艺。此五种演唱曲艺,因其曲词典雅、韵律严谨、格律规范,而曲调多以抒情、闺怨、愤世嫉俗曾经被世人们误认为“宫”曲之“宫”,是皇宫之宫,为“宫廷者乐”,或认为是士大夫们的休闲音乐。
据考证,乃系元、明时期的散曲小令中“十二大宫调”中由民间音乐家们采用的五种“宫”调,习惯上的元曲,包括元代散曲、元代杂剧两大类,元代杂剧因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卢挚等大师们的作品,以及在当时流行于世间的影响,吸引了一批归隐、退居的文人墨客,他们创作了无数佳作精品,对元代杂剧起到了丰富、发展、传承后世的重要贡献,这些填的词和专门创作的作品,被戏曲、曲艺的爱好者运用,改革,衍化成了一些短小或比原词长的段子,这些经改革、衍化的段子,以其欣赏性和可读性,运用韵律严谨的昆曲曲调作载体流传于民间,尤其因配以昆剧曲律演唱,几百年来,通过代代相传,既保持原曲的演唱风格,更增加曲词的典雅、抒情、温柔,委婉、缠绵的情调,成为人们见之不舍、闻之投入的演唱曲艺。
清朝中叶(康、乾时期)传入县境,主要以东坎为中心的一种民间曲艺,清朝末年传到八滩等地。民国初年,东坎有近百人演唱,其中以西街大东书社和东街硝场沈家大院名气较大。大东书社老板庄北一老先生用古老的“工、尺”谱记下了二十多首曲子,让长子庄其雄、次为庄炎伴、演、奏、唱。经常在此切磋技艺和授徒演唱的还有邢树铭、皋渭清、赵振同、姜星五、孔凡年、练达仁、曾翠凤、朱锡璜等数十人。
近30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加之外来音乐旋律和节奏改变的冲击,像《五大宫曲》这样的曲艺形式已濒临消失,亟待保护。
陈正彪木雕
陈正彪木雕是潮州木雕与苏派木雕技艺的综合载体,至今大约有140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时间的演变与摸索中已经形成陈正彪木雕艺术手法。
1934年陈氏第19世孙陈广志先生搬迁于淮阴后定居现在的滨海境内。根据当地树木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雕刻制作木床、木桶、木碗、木制桌椅等生活用具。陈正彪木雕可分为浮雕、圆雕、根雕、镂空四大类。浮雕即在木制品的表面雕刻上图案,一般由龙凤图案、吉祥图案、云勾、回形纹等构成。圆雕大多是仿真实人物、动物的雕刻,又称立体雕刻,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随型雕是以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镂空是一种刻透的艺术,主要用于八仙桌、窗棂等。陈正彪木雕的整体形成在《陈氏宗谱》中有明确记载。
陈成,蔡桥镇人,木雕技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正彪木雕技艺第六代传承人,盐城国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江苏省“三带”乡土人才,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结业,师从其父及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钱锦华。木雕代表作品有《木雕香木衣架》《鹤鹿同春》《知足常乐》等。
陈涛(老祁)粉丝制作技艺
老祁粉丝是滨海红薯加工业的开山鼻祖,光绪12年《阜宁县志》(滨海县未建制前与现阜宁县统称阜宁)、民国21年《阜宁县新志》《滨海县志》《祁氏宗谱》等历史资料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老祁粉丝”选用与小麦轮种的红薯为主要原料,分为刮、洗、切、磨、晃、锤、淀、漏、晾九道工序,即“祁氏九法”。
刮,是红薯带泥去皮的一种刀法。该刀法不会在红薯表皮形成切口,避免了泥土污染红薯粉浆。洗,使用柳筐等八卦图形器皿,利用离心率晃洗。
红薯切片直接置于通风处阴干,兑水用石磨研磨,成浆加水稀释后,用特制晃浆,去掉浆料中的渣滓,过滤后的红薯浆放入陶制器皿沉淀,沉淀物细腻度达到要求后,取出吊团去水,再光照晒干粗磨即为红薯粉。
红薯粉晒干后,放到石碓中锤打,使淀粉产生很强的韧性,便于生产粉丝,这是“老祁粉丝”的特有工艺。民间制作红薯粉丝,一般会添加明矾,使粉丝产生韧性,易于成型,但明矾有毒,对人体有害。“老祁粉丝”摒弃添加明矾这一流程,独创用石碓锤打、使淀粉产生韧性的工艺,确保粉丝更绿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