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专版
2019-03-28 07:37   浏览人次:

但存方寸地 留于子孙耕

  节地生态葬
  节地生态葬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将生命溶入碧草、大海、绿树之中,把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留给了后人。“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选择节地生态葬不但是一种保护资源的高尚义举,更是为逝去亲人选择了生命最美丽的结局——溶于绿色,归于自然。
  海葬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树葬
  树葬是指把逝者的骨灰深埋在一棵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骨灰处理方式。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只留作标记,如: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逝者的纪念牌。树葬是目前殡葬改革中的一种全新方式,它既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传统观念,通过将逝者与树融为一体,使其生命延续,得到升华。
  花坛葬
  花坛葬是墓葬与树葬的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公墓死板、无生机的形式,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令墓地环境赏心悦目,并充满人文的关怀。
  草坪葬
  草坪葬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西洋风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流畅的线条,给人视觉的美感。配以茵茵绿草,恰似雨后的原野,让人顿觉清新与惬意。匠心独具的设计,寄托后人以无限的追思。
  壁葬
  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时为后人留福,是一种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壁葬墙和普通的墙体高低相仿,略厚些,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住,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壁葬的建筑形式十分丰富,有室内式的,有回廊式的,有亭子式的,有四合院式的还有多层式的等等。

厚养薄葬方为孝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一般认为兴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至明清又呈一个高潮。这几个时期国力较为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社会财富总量大增,这给厚葬创造了一个物质条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金银珠宝陪葬,于是,在形式上吹吹打打、大张旗鼓,做出一个“厚葬”的样子,好像不如此“厚葬”就对不起先人,生者就脸面无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丧葬的陋习。
  扫除陋习,就要从如何理解真正的孝道开始。“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厚养老人,让老人幸福生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而不是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与“厚养”相对应的“薄葬”,并不是说老人过世了,简单处理了事。我们反对奢糜丧葬,提倡“薄葬”,其实是反对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为了做给活着的人看、给自己“充门面”,显得特别“慷慨大方”,奢侈攀比,大讲排场,铺张浪费。
  有句话说得好,厚养薄葬方为孝。中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孔子在论孝道时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礼仪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如果老人活着时享受不到至爱亲情,老人死后,无论儿女们如何大操大办丧事,老人都感觉不到了。
  “孝敬父母大如天,死了孝不如活着孝”。期待“厚养薄葬”在我们滨海大地上蔚然成风,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幸福地安享晚年、颐享天年。

清明是一种信仰

  清明,是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就是清正廉洁;清明,是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农耕信仰;清明,是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就是对先人的追思祭情。
  据史书上说,清明祭奠曾是古代帝王个人独享的信仰,或许他不肯与人分享这清明时节的情思。可是,当晋国公子重耳下旨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纪念为之“割股奉肉的介子推”以后,青青的柳枝便拂去“寒食节”的哀思,反而让“清明节”承载了一场全民祭奠的盛典。在那纷纷细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着一袭素袍,骑一匹跛驴,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把这虔诚的祭奠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其实,清明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民族、国家、家族的精神文化信仰。
  清明,无论是陕西黄帝陵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还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盛典,抛开“黄帝之争”的经济利益,剩下的全是信仰:“同根同祖同为炎黄子孙,同心同愿同拜炎黄始祖!”是的,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是建立在积极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祭黄帝,他是人文始祖,勤劳勇敢;祭炎帝,他尝遍百草,创立农耕文化;祭尧帝,他禅让君位,大公无私废除家天下;祭大禹,他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清明的公祭,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信仰。
  清明,万物生长皆此时,苍松翠柏环英烈,人们在铭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默哀献花,一种爱国主义信仰油然而生。无论是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还是建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批革命先烈为之前赴后继、不懈追求、流血牺牲,忠于信仰。清明,我们凝望着鸭绿江的对岸,遥祭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魂,保家卫国;清明,我们在南京“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前深鞠一躬,勿忘国耻;清明,我们献一束鲜花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遗址上,多难兴邦……清明的缅怀,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振奋向上的信仰。
  爱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理所当然,亲人永逝的时候,我们的爱也就应该随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而去,为他们做一盏引路的明灯。所以,不管逝人如何,我们这些生人都会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日子,扶老携幼,来到亲人的坟墓前,燃上香烛,奉上祭品,并在内心的深处道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做,没有人问过为什么。或许这就是清明的家族信仰吧。
  清明,祭祀亡灵,为民族、为国家、为家族,它是我们最虔诚的精神信仰。

清明祭祀莫用塑料花

  2019年清明节即将来临,祭祀用花也开始走俏,塑料花仍是不少市民购买祭祀用品的首选。
  可塑料花常开不败也给公墓留下了难题。如对塑料花进行填埋处理,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而且在降解过程中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如果对塑料花进行焚烧处理,则会产生烟尘和酸性气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清明扫墓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更是对生者的启迪与激励,重在感情,贵在真诚。我们提倡一束鲜花、一盆绿植、一根黄丝带、一个鞠躬的文明祭扫形式,摒弃塑料花等不环保用品,用安静的告慰和心灵交流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在健康文明祭扫活动中怀念。
  目前,全国已有许多城市明令禁止塑料花等塑料祭祀用品进入墓园。今年,县文明办、县民政局联合发出倡议书,大力倡导安全文明祭扫新风,为文明滨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

全县广大群众:
  百花凋零春草萋,又是一年清明时。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在这悼念先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倡导科学文明的祭祀方式,营造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良好祭扫氛围,我们特此向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倡导安全祭祀,共度平安清明。清明祭扫期间,人流多、车流量大,交通易拥堵,请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错峰出行。同时,要爱护公共环境,严防火灾事故,做到不在林地、墓地烧纸焚香,不在路边、广场、小区、草坪等场所烧纸钱、放鞭炮,确保祭扫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摒弃陈规陋习,实行文明祭扫。自觉破除焚烧香烛纸钱、燃放鞭炮烟花、摆放塑料花等陈规陋习,大力提倡文明祭奠、低碳祭扫,推广一束鲜花、一盆绿植、一根黄丝带、一个鞠躬等文明祭扫形式,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提倡厚养薄葬,弘扬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对在世老人多尽孝道,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后,坚持从俭祭祀、文明祭祀,让逝者欣慰、生者心安。
  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文明祭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要求,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群众共同推动殡葬改革和文明祭祀。
  文明慰故人,平安生幸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安全祭扫、文明祭扫新风,以文明缅怀的实际行动,争当告别陋习的先行者、安全文明祭扫的践行者,为创建文明滨海贡献力量!  
                
                  滨海县文明办
        滨海县民政局
      二○一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