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家长群”如何不再变味
近日,新华社报道《青海一区教育局明令防止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成“拍马屁群”》引发舆论关注。这项规定主要用来规范学校、幼儿园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减轻广大家长、学生过重工作学习负担。QQ群、微信群等方便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家长群,如何防止沦为“拍马屁群”“尴尬群”?家长、老师都有话说。
地方教育局明令防止“拍马屁群”引发热议
上个月,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根据报道,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出台该规定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教育局收到部分家长的相关投诉,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被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群内交流内容与学生无关等。目前该规定已在全区施行并接受群众投诉。该管理规定出台后,引起大量网友点赞,甚至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也有网友认为“感觉很难落实,很难监督”,对该规定能否落实感到怀疑。
“家长群”变味让家长、老师都尴尬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出的这项新规是为了改变“家长群”变味这一现象,而这种变味现象具有普遍性,很多地方都有家长反应“家长群”成为“拍马屁群”或是“尴尬群”,有效信息常常被“拍马屁”信息淹没。
众所周知,建“家长群”的目的是方便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而部分“家长群”之所以变了味,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想方设法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另一方面是老师缺乏有效管理平台的方式方法。
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往家长群里发布通知后,家长们往往都会跟帖回复,几十条信息很快会覆盖原有的通知内容,其中也不乏“老师辛苦”“谢谢老师”之类的问候。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手机常常在下午的时候疯狂振动,因为老师会在放学后发布一些信息,于是很多家长也在这段时间内非常活跃。比如,老师发布作业信息,就会有很多家长跟着回复:“收到,老师辛苦了!”老师发布一下运动会的成绩,家长们也跟着回复:“感谢老师”。在周女士看来,这些话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十几个、二十几个家长都跟着说,看着觉得怪怪的,要想找到老师发的信息还得翻好久的聊天记录。
受困扰的还有老师,一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家长还会在群里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连孩子中午在学校吃了什么也要问,让她感到负担很重。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随着QQ群、微信群等新交流平台的相继出现,原有的家访等交流活动大大减少,家长和老师的交流反而越来越少,这也是现在的家长群面临的问题。此时的“家长群”就成为一个表演性舞台。
也有家长认为,“家长群”沦为“马屁群”,一方面是个别老师确实有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家长结合自身社会经验,觉得拍老师马屁可能对自家孩子更有利。
“家长群”秩序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维护
家校交流平台建设的初衷本是服务教学和教育,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内容要尽量避免,但事实上,“家长群”却屡屡曝出问题。近来先是有家长开学三天就退出家长群,再有“家长深夜在群里问老师睡了没”,还有近日“杭州一家长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结果被老师踢出群”的新闻,一再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认为,管理“家长群”实际上应该是老师的自主行为,明智的老师自然会在和家长交流时把问题讲清楚,杜绝可能出现的各种乱象。
小学教师王晨阳认为,如果建群初期就跟家长约定好“群规”,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遵守规定。“我之前带的班,从一年级报到建群时就跟家长强调,群里只发跟教学相关的内容,家长们看到后也不需要回复‘收到’‘谢谢’之类的话语,学生个别问题,建议私聊,家长之间的沟通,建议另建私群。另外,群里禁止做广告、拉票等行为。几年下来,群秩序良好。”
王晨阳说,设定这个群规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家长群的单纯性,只为教学和教育服务,也让家长们能够点进这个群时第一时间就看到老师发的通知,如今带了新班,她依然沿用这个群规。作为老师,她也会根据教学情况在群里给家长们一些反馈,告诉家长孩子的作业情况、阅读情况等。
小学教师严老师认为,既然设立家长群,老师应该管理家长群,但家长也应该自觉一些,在群里发信息前要三思。她告诉记者,一位家长对任课教师不满,在没有跟任课教师沟通的情况下,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开指责那位教师,当时那名任课教师不在群里,作为班主任,她第一时间对这名家长说,有情况可以先跟班主任反应,建议不要在群里说老师坏话。
“像这样的情况,我更建议私下沟通,即便老师存在错误,完全有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严老师说,一些孩子会拿着家长的手机玩,如果他们看到这样的内容,又怎样去尊重自己的老师?
反感家长在群里晒娃、拉票
叶先生是一名小学生家长,他最反感的就是家长经常在群里炫耀孩子,孩子写了一幅字要发张照片,孩子画了张画也要发照片,参加了什么比赛更是发不停,这样的做法我就很反感。说白了,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点兴趣爱好和特长,要是每个家长都在群里晒,那这个群就不是交流群,而是“晒娃群”了。
建议禁止在群里发代购信息
现在微商到处都是,很多学生家长也在做微商生意,于是班级群也成了他们推广产品的平台。小学生家长杨女士认为,做生意的推销产品很正常,但是班级群是大家沟通交流孩子学习情况的平台,经常在群里发这些内容,就会引起部分家长反感。虽然大多数家长都蛮自觉,但还是有个别家长怎么劝都不听。
不要在群里点名批评学生或家长
吴先生的儿子在一所中学就读,上周,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在群里布置的“帮孩子订正作业”这个任务,吴先生在群里被老师点名批评。吴先生觉得,实事求是的表扬或者批评本身都没有错,但是最好是通过报学号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自己知道就好,毕竟微信群或者QQ群是公开的平台,那么多人看着,老师的点名批评会伤孩子和家长自尊心。
学生个别问题最好不要放在群里问
微信群里不应该问什么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学生的个别问题尽量不要放在群里问。比如:“我家孩子没吃饱,今天食堂菜很差吗?”“第三节什么课?几点放学?”“我家孩子今天在校期间表现如何?”
这些问题有的让老师不知怎么回答,有的让老师很无奈。用一名老师的话说:“并不是说学生的个别问题老师不欢迎家长在群里问,而是更希望能私下沟通,这样更有效,对别的家长也无妨碍。”
2019年影响自主招生报考“七大特点”
自主招生政策自2015年实施以来,从开始低潮期,到2018年逐步成熟,自主招生在四年里发生了众多变化和调整。
那么,2018自主招生工作有哪些显著特点,必须要引起2019年考生和家长的重视?
特点一:报考人数越来越多
2018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稳定在90所。在这90所试点高校中,有77所面向全国招生,13所只面向本省招生。2018年自主招生报名人次超过83.7万人次,远远超过往年人数。
特点二:招生条件有重大调整
2018年高校自主招生条件方面存在重大调整。传统文科类竞赛几乎都“消失”在简章中。几乎所有高校都没有明确说明认可哪些文科类赛事。
2018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竞争优势依旧强势,科技创新类赛事渐成新宠,主流文科类赛事稍受冷落。发明创造、论文出版、综合和单科成绩等具有特长潜质的考生仍有一定择校优势。
特点三:考试确认环节优化,学生可“反悔”
考试确认是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初审后,部分高校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报名系统进行《确认考试》操作,确认后才能参加最终的自主招生考试。
2017年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必须在阳光高考报名系统进行考试确认,一旦确认考试,后期将不能反悔。这对广大考生来说将会失去很多选择的机会。
2018年报名系统这一现象调整,即使已经进行考试确认,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依然可以“反悔”。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生的可选择性。
特点四:选拔形式多样化,机考模式逐步增加
2018年国内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笔试+面试”的模式进行测试,少部分高校取消笔试只进行面试。由于各校单独选拔,选拔标准自然不同,选拔形式也要相应更新。2018年各校的自主招生都明确规定了多元化的选拔形式,例如:夏令营模式、现场答辩等。
针对自主招生考核时间紧、笔试评卷任务重的问题,清华大学2015年率先在笔试考核中,推出机考测试模式。2018年武大、西安交大等高校开始效仿清华,在全国多个省市利用机考的模式对考生进行笔试测试。
特点五:报考时间推后,考试扎堆严重
2018年自主招生简章公布时间及报名时间,相对往年又有推迟。报名时间推迟、压缩,对不了解自主招生报名政策的家长和考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关于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安排,统计对比2017~2018年情况,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安排严重扎堆,超过90%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安排集中在6月10日-14日期间。
据统计,2018年考生最多能参加2所学校自主招生考试,能参与3个以上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可能性非常小。
特点六:统一报名平台,加强社会监督
从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报名需要统一在阳光高考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报名系统进行。自主招生安排统一报名,不仅有利于监管、监督,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广大考生申请多所自主招生高校的工作量和难度。
特点七:论文专利审核成常态
2018年论文专利审核已成为常态,多所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中明确列出学校会对考生报名时提交的专利、论文、证书等材料组织复核考试。
对查实报名材料存在弄虚作假的考生,学校取消其自主招生相应资格,并将通报其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由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母亲教育现状及引导策略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事关家庭教育质量的母亲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一、当前母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母亲投身社会忽略家庭教育。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面临更大的就业机会和激烈的职场压力。如何做到在事业上发展的同时兼顾好孩子的教育,成了摆在众多母亲面前的难题。
2.父亲教育缺失母亲教育孤立无援。
调查显示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大量父亲身在其位却不履行父职的现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母亲的家庭教育显得孤立无援,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性格形成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3.母亲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失当。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行为,决定了教育后果。部分母亲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教育方式,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母亲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二、提升母亲教育素养,构建新型教育观
母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明确母亲教育素养的内涵。
母亲的教育素养,指的是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拥有的知识,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教育能力,以及适当的教育方法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和孩子的沟通能力都非常重要。
2.构建学习型母亲教育观。
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一位母亲要具备合格的教育素养,才能给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学习型”母亲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储备,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的能力。
3.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母教理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一位合格的母亲应当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树立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树人理念。
母亲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称谓,母爱是流传千年的血脉。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力,母亲教育逐步进入人们谈论的话题,但关于母亲教育的研究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母亲教育的发展和实践还有长远的漫漫前路。
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县实验小学推进文明校园创建
礼仪促养成,文明成习惯。近年来,县实验小学以文明创建为契机,坚持德育创新,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在活动中涵养孩子品质,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品学兼有秀外慧中”的阳光儿童。该校先后获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强化阵地建设,让校园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提升校园环境。为了让校园环境有内涵,该校从细节入手,对学校的每一点空间进行了设计,让校园环境处处展现出治学的严谨、人文的关怀和特色的追求。“校训、三风”主题文化墙,“最亮之星”笑脸墙,篮球运动、滨海历史、书画艺术等主题文化展板,凝聚学校精神,塑造学校之魂。
强化阵地建设。该校充分发挥学校橱窗、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等相关知识。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教育。积极利用班队会课、《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学习和践行《中小学生守则》《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组织宣讲团,邀请名教师、特级教师进行“好习惯好人生”宣讲活动,家校结合,共育文明。
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心灵。该校在校园中心路两侧的灯柱上,悬挂了印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灯箱,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重视先进人物的模范熏染作用,经常邀请县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等走进校园,讲述先进事迹,浸润师生心灵。组织“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背”活动,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共同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该校还举行“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清明祭英烈”“寻英雄革命路”等活动,真正做到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
不学礼,无以立。为了让“八礼四仪”内化于行,该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学习、理解、背诵“八礼四仪”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定制文明礼仪方面的《班级公约》,集体承诺,共同践行。“引导学生开展行‘八礼’活动,积极落实‘三轻’‘两净’‘三随手’‘学会劳动’‘学会走路’;组织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提示卡’,走上街头,宣传安全常识;组织部分学生和家长共同铲除街头小广告,争做绿色环保小卫士等等都是我们推进文明创建的内容。”该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此外,我校每年都会隆重举办‘入学之礼’‘成长之礼’等仪式,启迪孩子们回味成长经历,体会父母辛勤养育,学会感恩社会,激发奋发热情,追寻美好人生。”
打造特色项目,让德育主题教育流光溢彩
行为成就美德,修养源于养成。近年来,该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良好习惯养成作为孩子人生的最美底色,坚持以“最亮之星”评选为抓手,建立养成教育长效机制,激励孩子崇德尚美。
“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评比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找到了成长的自信,体验到了进步的喜悦。优化‘缤纷小手’品牌,抓实‘洁白的小手’‘礼貌的小手’‘感恩的小手’‘勤劳的小手’‘助人的小手’和‘小手拉大手’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创建班级‘小家务’,细化班级一物一具的摆放,自主设计能启迪学生奋进的画面、标语、黑板报,班班布置小景点、书香阁,让班级成为温馨的学习场所。”该校负责人说,“今后,我们将精于品质,细于点滴,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内外越开越旺、越开越艳。”
小学班主任“四定纠错”法
对小学生各种过错行为的产生探究原因区别对待,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正确对待、处置其中的非道德过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坚持“四定纠错”法有其重要作用。
一、定心——教育成功的基石
所谓定心,即教育情感的定位,也就是指班主任面对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过错,都应该有一颗无限包容的爱心和坚忍不拔的耐心。这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二、定性——教育成功的导向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大部分过错行为是由非道德因素诱发。因此,班主任在对待这些过错行为时,务必要先加以分析,认清过错的性质,确定教育成功的方向,这就是“定性”,确定小学生的过错是道德过错还是非道德过错。如果是非道德过错,班主任在批评教育时就不能过多强调道德原因。否则时间一长,孩子们在这种错误的舆论环境中必然也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不正确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一个无药可救的坏孩子,完全可以“破罐子破摔”。当这种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日后的教育转化带来困难。
三、定类——教育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产生非道德过错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6类:
1.年龄特点造成的一些生理冲动;2.意志脆弱造成的不求上进;3.心理健康疾病——儿童多动症(MBD);4.家庭社会的错误诱导;5.行事不当造成事与愿违;6.误会。对小学生的非道德过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其所属类型,对症下药,这是对小学非道德过错进行教育的关键一步。只有清楚地掌握了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教师才能采取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定度——教育成功的高度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表现在孩子的心理上,他们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细微差别。有些孩子过于敏感,自卑与自尊都极强;有些孩子不拘小节,对别人的某些表示难以及时理解;有些孩子的非道德过错是初犯,班主任只要点到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些孩子的非道德过错是反复出现,“屡教不改”,不加大力度无法使之有所触动。凡此种种,决定了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必须就相关的教育细节“定度”,并在决定教育力度时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