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版
2018-12-13 16:35   浏览人次:

我们该如何对待语文和语文教育

  编者按:“得语文者得天下”,中高考改革进程中的语文,越来越被家长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对于我们理解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实中,大量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技巧性”作业、阅读、作文、测试,让学生们对语文心生排斥;担心孩子对关键学科失去兴趣,家长们忧心忡忡;面对各方有形无形的议论,语文教师们压力骤升。语文的教与学,到底应该怎么做?语文的魅力,如何在教学中绽放?今天这个专版,由一封家长来信引发,家长、老师、教研专家展开对话,希望能让大家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焕发语文魅力、激发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清晰并清醒地面对语文教育的处境,并将这作为一个思考和行动的起点,逐步为语文教育找回它应有的美。

   语文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科,但社会却给予高度的关注,非议声从未停歇。如何对待语文这门学科?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尊重语文教育的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根本,“质量”是追求,而提高质量的前提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就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老师与家长都应该尊重语文的学科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针对不同时段学生的特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首先要尊重语文的学科规律。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叶老的这句话首先强调的是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强调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周期,讲究水到渠成。教育如此,语文教育更是如此。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语文的学科特质又决定了语文能力的形成更具潜在性,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同春之禾苗,日不见长,却又日有所长。那些在教育过程中靠“提前量”与“加速度”的方式去追求“高成效”的行为,其实就是打着“质量”的幌子,施“揠苗”之暴行,助推学生语文学习的“伪生长”。这种“伪生长”不仅是虚假的繁荣,更是破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语文学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如同养花,一边养一边静待花开。“养”是用足够的耐心带领孩子去积累与感悟,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对生命的滋养,而“静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
  其次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的智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不同阶段的注意力、学习动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所投放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以背诵积累为例,背诵本应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前提,但现在的普遍观点却是将“背诵”与僵化学生思维画等号,认为背诵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毫无差别地运用到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就失之偏颇。因为就中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点是语言素材的积累,朱熹在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中明确提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强调的就是先记住再去思考的观点;加之“记忆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理解力却随生活经历的丰富而增强”的一般规律,所以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其记忆的黄金时期,适当的增加背诵量,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语文教育要坚持正确引导

  学校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教师是语文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和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行为主体,要明确自己导向的着力点,这样才能确保语文教育改革理念的真正落实,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真正生成。
  学校的引导在于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中考也在进行着积极改革。作为学校,首先是要为语文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能再将“即时收益”作为对语文老师的考量标准,不能寄希望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测试中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底气和空间去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其次要为语文学习创设阅读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会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阅读计划”就是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学校要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并将此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设计。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在于兴趣的保持与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设计的,设计的出发点应是兴趣的保持与能力的生成。首先要去除语文教学的功利化追求,教学需要完成任务,但不能唯任务化,那种满堂灌、大量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质疑,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探索、享受真理生成的过程,进而体验语文的无穷曼妙,即使在这个过程犯了错也无妨,因为错误往往是走向真理的足迹。再者是教师要给予学生中肯、科学、宽容的评价,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自我反思、矫正,最终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有意义且有意思,是学生兴趣保持与能力生成的关键。

  舆论介入教学要把握合理限度

  从来就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就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语文教育。
  社会的介入应该适度。公众虽不能直接参与教育决策,却能影响教育决策与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不可否认,社会舆论对教育有监督作用,但也必须承认,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情绪化与非理性的特征,如果不加以约束与引导,负面效应也会非常强大,甚至可能破坏正常的教育秩序。每当专家、家长在公共平台对语文教学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时,社会就迅速形成抨击语文教学弊端的风浪,没人去考虑这种抨击是否科学公允,更没人考虑这种抨击是否利于解决问题。有调研显示,近九成教师认为社会与家长的“过度干预”是自己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长此以往,学校与教师必然会顾及“舆论”,其教育决策与教学行为一定会平衡诸多压力,但是否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最佳选择呢?
  家长的介入应该理性。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家长最容易介入的学科。家长介入的本意是了解与帮助,但不当的介入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常见的错误介入方式就是用自己的“期望目标”去评判孩子的学习现状,用自己的“理想模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一旦与自己的期望、理想不相符,便显得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对孩子学习动机的保持与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是极其不利的。其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家长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如课外阅读、亲子阅读,家长一要帮助孩子辨别哪些书不值得看、哪些书要好好看。二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奢望孩子读一本书就得有所收获。这样才能与教师一起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最终将阅读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价值不应被测试成绩取代

  测试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引导一线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教育部门、社会、家长对测试分数的过度关注,让测试成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甄别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方式,结果就是教育价值被测试成绩所取代,教育教学也就被测试训练所替代,让多元评价变成了单一评价。
  测试应该追求“课程标准、素养要求、测试试题”三者之间的统一。就语文学科而言,测试必须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在导向上下功夫,否则就会失去测试的本来价值。一些既偏又怪的语文试题,如“请列举出《西游记》中妖精的后台是谁?”“茄鲞是《红楼梦》中贾府家宴的一道菜品,请写出其制作方法?”这类试题不仅没有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不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更将学生的阅读美感体验破坏殆尽,让老师与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测试必须从“落实课程理念”“导向一线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等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语以经世,文以养心”,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关系到个人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对我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友好的对待语文和语文教育。   

怎样教语文?

———一位语文老师的三个追问

  作为一位入职刚刚三年的老师,或者我是没有资格写这个题目的。然而转念一想,或者正因如此,我倒很适合作一篇这样的文章。在我而言,那些学生时代的渴望和诉求还未完全消逝,而做一名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又是迫在眉睫。处在一个过渡期的我,或者可以协调教与学之间的种种理想与现实,在“怎样教语文”这个话题上谈一点点看法。
  在学不好以及不想学语文的同学中,总是有着这样一些看法,例如:语文(或者是语文课)没意思,不想学;或者语文太难,学不会;抑或是虽然觉得有点意思,但是听个热闹就完了,事后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没有收获感。学生的挫败也即是老师的挫败,从这些挫败感出发,我向作为语文老师的自己追问三个问题。

  问题一:当我教语文时,我在教什么?

  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回答倒也很简单:“语”是语言,“文”是文学,“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结合。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中有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理解与赏析、写作等等具体的学习内容。从幼儿园到高中,老师们也一直在教学生怎么朗读、写字,怎么组词、造句,怎么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当然还有,怎么写一篇作文。
  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它们构成了语文的基石;但如果语文课只有这些,则是缺少灵魂的。试想一个孩子可以流畅的使用母语,却不想与身边的人交流;一个孩子能准确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但他却对阅读不感兴趣;一个孩子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在评价生活中的事件时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语文教育,一定不能说是合格的。
  语文课程,在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培养应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激发对文学文化的热爱以及建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念。要给语文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语文就是生活”。只传授知识的课堂不会是好的语文课堂,也不会是受欢迎的课堂,更悲哀的是,它甚至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记住那些“千锤百炼”的知识。

  问题二:我们该怎样教语文?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已有众多教学实践的理论;教育界的前辈们也对语文教学有过数不胜数的研究,获得众多成果。想要在短短的篇幅中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方法,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想试着给出属于自己的回答——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各有其长处,但归根到底是要把语文之美展现给学生。
  不能否认的是,语文本身就很美。从汉字的悠远神秘到诗词的韵律铿锵,从思辨精神到感性之美,从平凡小事中的乐趣到伟大人格的魅力——语文之美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因此,并不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制造趣味吸引学生,而是我们要把那些曾经深深吸引了我们的东西用更好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不会”和“不想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铺垫”。那么,寻找教学方法的过程就是为学生理解和欣赏搭建“脚手架”的过程。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我听到过许许多多的对《红楼梦》的抱怨声——“我是个男子汉了,不想看那些儿女情长的东西”“人物太多,情节太复杂,完全理解不了”“这不就是一本爱情故事嘛,没啥了不起的”……孩子们并非理解不了、欣赏不了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而是他们根本未能得窥门径,即使其中有的孩子为了考试把这本小说已经读过两遍。因此,作为老师,我的任务就是:破解这些误解与偏见,在阅读讨论中还原一本真正的《红楼梦》,引导他们去思考发现曹雪芹对女性的赞美、对人性复杂的认识和对“家亡血史”的沉痛书写。

  问题三:合格的语文老师应怎样平衡学习和考试?

  “教什么”和“怎么教”,涵盖了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核心思考。不过,我还是想追问一下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在扼杀语文学习的乐趣吗?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怎样平衡学习和考试?
  其实,我认为把应对考试和真正的学习对立起来是不合理的,以考试驱动的语文教学未必就一定不会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往远了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荣列三甲,他同样还是毋庸置疑的文章大家,是一位从素养到品格都一等一的文人。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帮助学生去认识和面对考试。在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时,我曾与同学们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而这些正在被高考“摧残”“折磨”的孩子却给出相当理性客观的回答——“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它保证了起码的公平”,“真正把语文学到家,考试成绩也不会差”,“考试也出好文章,考场作文虽然有诸多限制,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关键还是自己得舞技超群”。
  显然,一味指责考试是不合理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这不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吗?剩下的,便是老师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便是考试的命题人命出好题、杜绝怪题,让那些真正有水平的孩子能够考出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
  事实上,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恐怕也未必能够真正在考试中“无往不利”。在近些年的高考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以北京卷为例,试题的难度提升并不体现为刁钻怪僻,而是侧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传统文化的传承、阅读中个人的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这样的考试,势必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导向。   

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语文

编辑同志:
  冒昧来信,是想谈谈自己孩子对语文的厌倦和我的担忧,以及对于当前语文教育的不解。
  当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说“我讨厌语文”时,我的内心是很崩溃的。或许对他刚上五年级就说“讨厌”或者“喜欢”,做父母的不必太当真,但我还是能够从他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上,感觉到他对这门重要功课的真心烦怨。
  现在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着他买书读书。他上了小学之后,又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语文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从目前看,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我有时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语文?”
  他一脸嫌弃地说:“成天抄抄抄,写写写,背背背,烦都烦死了!”
  他在阅读老师指定的课外书时也是一目十行,过目就忘。因此,我们有时就难免会在语文学习上跟他起冲突。比如,他喜欢看一些漫画书,看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而这些书是明令禁止带到学校的。比如,我们希望他能够平常多写多观察,写作文时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随随便便凑字数。但他写作文就像牙患病人说话,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一个套路走到底,并且一直在为写到规定的字数而挣扎不已,其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对于语文的态度,距离当初我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偏离太远了。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来为什么他会重复走上我们当年所走的那条路:考试分数似乎还算漂亮,但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
  我认为,小学语文学习一开始当然是给予孩子对于字的认识。但字的认识不只是简单地记住字怎么写,多少笔画,不错笔顺。字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每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精灵。在让孩子认识这些字的同时,我认为也应该让孩子知道字的来源、演变和字里的故事,以及我们祖先在造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聪明与智慧是多么了不起。这样去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远远比抄抄写写来得深刻与有意义,这也是每个字抄十遍、二十遍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我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讲字的读音,让孩子记住字的意思、会组词会造句,更应该教孩子去了解字的来源、偏旁部首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故事。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永远是“三点一中心”——字、词、段落和中心思想。每篇课文按照这个套路去分析、总结,学完也是按这种套路去考,结果套着套着,我们的思路就被套住了,没有了深刻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没有了与作者超越时空的交流。学完一篇课文只是记住了一些好词好句,却不知这些好词好句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犹如从绿枝上被摘下来的花朵——没有背景与环境的衬托,没有了生命,算什么美丽?
  我常常问孩子对一篇文章的想法,他却很难具体地说出文章的妙处与自己的感受。他学会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却自始至终感受不到文字的美,看不到作者写法的妙处,更无从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风格趣向与表达的情感或思想。而我觉得孩子学习一篇文章,既要读懂字、词、句,更要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对文字把握的或浓或淡,或雅或雄、或急或缓的风格与习惯,还有作者的情绪与情趣志向。考试主导式的语文课堂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繁重的抄抄写写和枯燥的背背记记,他当然会说讨厌了。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引路牌,老师不只是教会孩子记住字词,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去自己感受文字与文学的美,教会他们与文字交流,与作者交流,用批判的思维而不是记忆的方式去学习去思考去探求。
  当然语文的学习并不只在学校课堂,还有社会与家庭。我记得有一年期末语文考试,有一个县的语文试卷出得非常灵活,许多题目考的是开放式的问题,而恰恰这些问题把孩子们都难住了。最后有家长打电话给教育部门投诉说“今年的语文试卷太难了”!然而在我看来,这才是检验孩子语言文字、阅读写作水平的尺子,才是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测试的方向。语文的学习本来是要跳出课本的框框的,否则我们孩子的语文水平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从整个社会氛围来看,考试导向式的语文学习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同样存在于很多家庭之中。而这种功利化的语文教育必然会僵化孩子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字词,背不完的标准答案。
  我很难想象,一个能考90多分却讨厌语文的孩子、一个无法体会文章之美的孩子,会热爱阅读?对阅读不热爱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写出发乎心灵的字符,表达出自我的心声?怎么可能有批判式的思维和放飞的思想?因此提高孩子对文章的欣赏水平,远远比掌握多少词语、背诵多少篇文章、考多少分来得重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当年的教训,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是深深的遗憾,但那毕竟是一个缺衣少食更缺书的年代。如果再回到几十年前,我依然希望我的老师能像一个美食家一样,教会我们如何从小就品尝食物的美味,并能尝出食物的美妙,也让我们学会欣赏大厨烧菜的技巧与艺术。
  学校的语文教学和考试一直都在改革,但我常听到的却是“考试又改革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警示。这才是我最担心的,语文的教与学如果脱离不了考试的指挥棒,脱离不了功利化的终极目标,那对孩子来说,语文将会一直成为负担得一直背下去,而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悲哀?!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