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专版
2018-11-28 07:31   浏览人次:

放飞青春梦想 书写人生华章

  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立志,承担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呢?
  首先,当然是立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了“志存高远”“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的殷切希望,这是对我们青少年立志的召唤。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一代代青年人共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愿望和理想虽然千差万别,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终生奋斗,就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总目标和共同理想,我们必须有这样的大志向。在这个“大志”统领下,我们可以确立各种各样的奋斗目标,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农、商、学、兵,无论是上层领域还是基层工作,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凡是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有益的志向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许许多多岗位看起来很平凡,也很艰苦,没有较高的收入,好像很“低级”,但是他们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人民需要的“大事”,平凡的岗位也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普通工人可能成为千金难买的“工匠”人才。在立志上,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选项,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多一些大局观,少一些名利欲,选择适宜的事业,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其次,是守志,一个人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还不算完,而是要念念不忘,时刻遵守自己的志向。所谓守志,就是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和信念,终生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不懈奋斗,矢志不渝,而不要朝三暮四,为外界的诱惑所吸引,也不要为暂时之利而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应该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事业上。孔子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于议也。”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追求的是治国的道理,而以吃粗粮穿粗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治国道理的。一个人,如果真心为伟大志向而努力,就不应因暂时低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耻辱,就不应该轻视艰苦奋斗,否则便不是笃守大志,为大志勇于牺牲一切的人。孔子把笃守自己的志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三军丢帅,部下尚可以拿起武器战斗;而匹夫无志,军队的精神垮了,就会完全失去战斗力,导致全军覆没。他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越能体现人的守志的坚定态度,绝不能因为条件恶劣而丧失自己远大志向。如果在条件困难的时刻就放弃自己原来的理想和誓言,那是绝对不可取的。同样,在条件优越的时刻,经不住灯红酒绿、美色缠绵的诱惑,精神逐步萎靡,以至胸无大志,自甘沉沦,那也是不足取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就是自己原来立下的志向,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无论是顺利还是挫折,都不改变自己初心,这样,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相反,常立志,立不长,那是不可能得以“始终”的,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
  再次,是践志。所谓践志,就是千方百计实现自己立下的志向。俄国寓言家克雷洛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案,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梁。理想不等于现实,要把志向和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成功是属于那些有理想抱负,而且有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百折不挠、有担当有作为的强者,没有一个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誓言多而行动差者,不可能登上理想的高峰。一句话,践志贵在践行。古代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他们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二人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想攒更多的钱买条船,乘船到南海;而穷和尚虽然身无分文,但决心凭这一钵一碗,沿路化缘到南海朝圣。穷和尚的决心和行为受到富和尚的嘲讽,批评他“何恃而往”(凭什么去朝圣)。穷和尚不为所动,坚持沿路乞讨,虽历千辛万苦,没花一分钱,终于到了南海,一年后返回四川。而那位富和尚,还在攒钱,还在疑虑重重,一步也没有跨出去。从这个寓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心动不如行动。周总理生前就说过:“与其坐着言,莫如起来行”。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过:“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个旅程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孔子认为,志向是人生发展的美好蓝图,只有积极去实践,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他最讨厌那些说的多、做得少,言行不一习惯说大话唱高调的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人们要以说了但没有去做而感到耻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就要做到。一个人要守志坚定,不为功名利禄和各种引诱所动。孔子一生力推仁政,从事教育,虽然多次挫折,有时陷入绝境,但从不退缩,不改初衷,一以贯之,不但为弟子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而且也为后世所传颂。
  第四,酬志,一个人立志、守志,践志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酬志,如果志向确立了而没有如期实现,这种立志,即使再高远,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通过立志、守志、践志,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往往很艰难,古人常叹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什么壮志未酬而使英雄泪满襟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方法不对,走了许多弯路;可能是做事效率不高,措施不力,导致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可能是缺乏勤奋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致使事业半途而废。当然,也可能遭遇外来不利因素,如突遇灾难,遭受人为陷害以及其他不可预测因素的干扰等等,导致自己的志向无法实现。因此,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就必须妥善应对主、客观条件,我们要确立和选择正确的实现策略,包括具体的行动措施和选择正确的实现策略,从而使得人生的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外力干扰,必须讲究策略,着力化解;必须坚韧不拔,绝不退缩,必要时必须调整目标,达到新的目标。张海迪高位截瘫,使她原来的玫瑰梦彻底破灭,但她身残志不残,通过艰苦的学习和钻研,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专业作家,同时积极参与残疾人工作,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就像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样,青年时参加红军,英勇作战,战后忘我劳动,严重的伤病导致他逐步瘫痪、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学知识,尝试着文学创作,写字不能分格子,就请人刻成一行一行的木模,摸索着写,最后只得口述请人帮助写,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最终出版了文学名著,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创造了许许多多健康人都望尘莫及的成就。英雄的榜样启示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必须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排除万难,坚韧不拔,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到达胜利的彼岸。

名人名言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 泰戈尔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 约翰·洛克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一次重创,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生绝不因此而完成。  —— 穆尼尔·纳素夫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编蒲抄书

  西汉时期的路温舒,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后来,路温舒靠自学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编后: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志士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学不辍,终于学有所成。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想要追求知识和美德,想要有所作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坚持、辛勤付出。

钱涛:爱心善举令人感动

  钱涛,东坎镇卫生院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2013年8月13日,他在南京鼓楼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上海一名白血病孩子打开重生的大门。他的爱心善举,令人感动。
  2005年,钱涛踊跃报名参加了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活动。2013年6月,他与一位7岁患白血病的小孩配型成功。得知消息后,钱涛主动联系县红十字会,毫不犹豫地作出捐献的决定,他的家人也非常支持。经过高分辨检测和全面健康体检,最终确认配型成功,符合捐献条件。
  提及妻子对于这次捐献的态度,钱涛感到安慰:“妻子在知道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很支持我的决定。”他自己也为配合这次捐献做着准备:“有的时候应酬时需要喝喝酒,在这次接到红十字会通知后,我没有再碰过酒了。”
  原来,这不是他第一次配型成功。钱涛第一次配型成功是在2011年,红十字会打电话通知说配型成功,他和妻子很激动,终于可以有机会为社会作点贡献了。夫妻二人立刻签字确认捐献,“可惜,对方由于种种原因放弃干细胞移植手术,最终捐献没能完成。”钱涛深感惋惜。
  也许是第一次捐献没有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钱涛很重视这次捐献,“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我只是觉得既然已经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只要与我配型成功,我的捐献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当年8月8日,在市及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钱涛赴南京住院,每天早晚都要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确保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达到采集要求。采集前,钱涛努力保养身体,尽可能保持最佳状态,捐献出最好的造血干细胞。经过5天的调整和休养,8月13日8点半钟,钱涛走进干细胞采集室,经历近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随后,钱涛捐献的“救命血”在对方医院医生的护送下送往上海,于当天下午移植入患病孩子体内。
  当天,在采集快要结束时,省红十字会相关领导授予钱涛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博爱奖章。采集血液时,钱涛的妻子也一直守候在现场为丈夫鼓劲。手术结束后,钱涛感觉浑身没劲,也不想吃东西,但心里很高兴:“自己捐的一点骨髓能救一条人命,觉得很值得!”钱涛表示,如果日后有人需要的话,他还想捐献第二次。钱涛因此成为盐城市第20例“捐髓英雄”和我县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二人。
  捐髓的次日,钱涛便回盐城休养。据悉,1至2周内,钱涛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不会影响健康。钱涛的父母得知儿子成功捐献也很高兴,为儿子感到自豪。据了解,在南京住院期间,钱涛夫妻二人还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助做身边白血病患者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隔壁病房一位来自安徽芜湖的青年,因负担不起住院费用被劝退回家,钱涛听说后立即从省红十字会发给他的营养费中拿出1000元资助这位患者。患者的老父亲感动流泪,执意要钱涛留下电话,以便日后报答。现场的医护人员和红会工作者目睹这一切无不动容。
  很多人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身体有影响。但钱涛懂得献造血干细胞时,只抽出人体一小部分,干细胞也只失去一部分,剩下的干细胞会迅速复制,造血功能短期内完全恢复正常,所以不会影响人的造血功能。他说:“就算有一些伤害,那又怎样,自己伤害小一点,救人一条命更重要!每年全国有30万人患白血病,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家族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最好的教育是家教

  家教决定孩子的出息,家风决定孩子的教养
  中国向来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如今,大多数家庭中,孩子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小家伙转,孩子时时刻刻都扮演着被爱的角色,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和感激他人。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须知最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教养和优秀的品格,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会让他获益良多。
  孩子懂得感恩才会得到幸福
  曾经一位富有的老华侨归国后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些有受捐需求的孩子们的联系方式与地址,每人寄去一本书、一些笔,并随书标注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及邮箱等信息。老华侨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不解与质疑声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箱、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直到一天,终于有一位收到书的孩子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孩子),老人高兴极了,当天就给这个孩子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人要懂得感恩才会幸福。父母创造了孩子并以辛勤劳动挣得的血汗钱供养着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回报,即便走上社会也会遭遇碰壁,甚至可能无法无天。
  教会孩子懂得感恩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感恩的对象,首先莫过于恩情最深的父母,如果没有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写到这儿,我想到新闻上记录的一些孩子粗暴对待家长的恶性事件。其实,完全不懂感恩的孩子比狼更可怕!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当孩子得到了比他们需要多得多的爱,家长往往会丧失教育的功能。有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就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家长在这些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无止境地索取,一旦小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不依不饶。还有一些大学生,上几年大学,要花掉家里十多万元,家长们省吃俭用,有的家长不惜举债。然而一些学生比着买高档服装、手机、名牌鞋袜、电脑等,花父母的钱一点也不心疼,仿佛向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是工作了还有许多年轻人心安理得依靠父母生活着。其实,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们体会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可贵;不让孩子感受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艰难。父母对孩子过多关爱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他们只有经过苦中苦才能寻找到甜中甜。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与其全家人围着孩子转不如高质量地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付出。让孩子先从感恩父母开始,比如,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事后要说“谢谢”等,通过这种小的事情、小的情绪,让孩子熟悉这种感恩的状态,并最终知道如何表示自己的感恩。感恩之心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带给自己的快乐。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行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成长之路,孩子要学会感恩与尊重,让孩子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让感恩成为爱的最好方式。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