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强化就业服务筑牢脱贫根基
今年以来,县人社局开展就业扶贫“职”通车行动,通过对建档立卡户劳动力情况全面准确调查,建立劳动力信息系统,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需求的,提供精准技能培训和岗位对接,确保具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尽快脱贫和防止返贫。
动态管理,精准对接。建立完善贫困劳动力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的两本台账。登门入户掌握贫困家庭成员文化层次、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就业去向等基础信息,每月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实行滚动管理。分镇(区、街道)成立15个就业服务小组,每月对未就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点对点就业指导,岗位推送。同时,开展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家政服务等扶贫专场招聘活动,分群体、分类别提供对口岗位服务,先后向贫困劳动力提供可选择就业岗位1.5万个,实现就业3100人。
授人以渔,精准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免费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入企就业需求的人员,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实现培训即就业;对文化低、缺技能的大龄贫困人员,围绕特色农副业发展,组织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副业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家就业增收;对身无技能的家庭妇女,组织参加社会需求大、就业灵活的家政服务业培训。近三年来,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8300人次,接受培训人员都基本实现就业,其中,入企就业3957人。仅省级家庭服务业职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滨海县桥缘家政职业培训学校已培训低收入农民1884人,被培训人员有的当选省人大代表,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开展草柳编织、木艺雕刻和首乌、滨海香肠、山芋粉丝加工等十类乡土人才培训450余人,传承传统技艺、乡土文化,促进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带动大量人员创业就业。正红镇草柳编织品生产加工,形成了“公司+农户+电商”经营模式,扩大了杞柳种植、编织规模,带动了低收入农户120人就业。
广辟渠道,精准就业。驻滨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通过扶贫项目引领带动,积极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建设扶贫车间21个、村头工厂8个、贫困户参股的农村合作社1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700余人。开展千名企业家牵手就业创业行动,保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就业,先后提供爱心岗位500个、牵手小微合作项目30个。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用于安排贫困零就业户和伤残、病残人员就近就家就业,先后开发道路保洁、绿化管护、安全环保等方面公益性岗位1260个。
我县抓返乡创业带动富民增收
今年来,我县理清思路、立足现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好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多、创业领域广的特色优势,把返乡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以筑梦桑梓为主题的返乡创业工作,切实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注重增强激励政策的磁吸效应。出台厂房建设和租赁补贴、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八大类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每年设立创业就业扶持资金1亿元,去年以来发放创业贷款2亿元,兑现各项补贴3200万元。
推进“筑梦桑梓”返乡创业行动。201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举办两届“筑梦桑梓”返乡创业招商说明会,邀请滨海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回家乡、话桑梓、谋发展,开展返乡创业专题招商、创业之星评选、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40多场次。
构筑雁归巢创业载体。建成互联网双创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子信息智慧园等县镇各类载体30个,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省厅指导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已成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已有450名大学生进园就业创业,农村贫困大学生一律免费入驻。成立10个滨海驻外商会,作为返乡创业就业服务站,引导滨海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回乡创业。去年以来,新增返乡创业3394人,返乡创业项目1500多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35个,总投资160亿元,带动就业2.76万人,建档立卡户4200人,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激发了广大群众创业的热情。
人社局完善帮扶机制凝聚脱贫合力
今年,县人社局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合各方力量,汇聚人社资源,建立“三大机制”,不断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将扶贫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建立党委负总责、党员争带头、职工齐结对的帮扶机制,做到“三个一”:每周局党委专题会办扶贫工作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研讨具体个例的脱贫办法;每月与县委扶贫办等部门对接一次,了解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就业情况、脱贫人数;每季度对人社系统扶贫工作研判一次,检验扶贫成效。
建立牵手结对机制。2016年省人社厅16个党支部结对帮扶我县16个省级经济薄弱村,今年再组织8个党支部结对帮扶,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在党群中心建设、基础设施、危房改造、访贫问苦等方面做了大量民生实事,受到群众赞誉。县人社部门担任五汛镇第一副队长单位,8个党支部结对帮扶8个村,局系统136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408户贫困户,每月将帮扶情况实时传至阳光扶贫系统,每季度与村干部研究、落实帮扶措施,每半年对贫困户进行脱贫销号。目前,我县人社系统挂钩联系的建档立卡户已实现脱贫189户。
建立平台联动机制。在省厅的大力帮助和精心指导下,该局先后投入2500万元,对各镇(区、街道)、296个村级人社平台改造升级,充分发挥基层平台规范化、信息化优势,实现县、镇、村三级人社服务联网信息化,为建档立卡户提供了更加快捷、精准高效的服务。
创业办力争全民创业新突破
今年来,县创业办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工作要求,紧盯“十个一”目标,重抓返乡创业项目招引,争取全民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
细化优惠政策细则,确保扶持资金兑得出。在争取上级相关创业政策支持的同时,统筹抓好国家、省市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梳理解读工作,逐条研究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全民创业扶持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细则,明确享受政策的主体、条件和流程,确保各项政策能落实、能兑现,以充分发挥创业政策的激励作用。继续在报纸、电视等县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深度解读扶持政策,真正做到让全社会知晓,让政策效应实现最大化。确保全年发放各类创业补贴和创业贷款1亿元以上。
强化创业载体建设,实现创业项目高质量。积极利用各镇(区、街道)现有产业特点和地理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全面整合全县各级园区可控可用资源,持续推动创业载体从场地补贴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变,融合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和创业指导功能,打造一批项目承载功能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园区。采取政府奖补与市场投资相结合、新建厂房和厂房租赁相结合等方式,盘活各类存量资源,全面加快县、镇、村三级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推动返乡创业项目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年创业载体储备1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创业活动开展,力争项目取得新突破。根据全年创业活动安排,举办好各类返乡创业专题招商活动,持续放大返乡创业影响力。充分利用滨海驻外商会的返乡创业就业服务站平台,在上海、浙江、苏锡常等在外人员集中的地方开展返乡创业系列活动,宣传推介我县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建好用好返乡创业人士信息库,打好“亲情牌”,采取多元化举措向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宣传推介家乡变化、创业环境。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邀请在外有成人士回家聚聚,话家乡、谈项目、谋发展。牵头各镇(区、街道)和各部门,联手抓好招引工作,切实把招引有成人士返乡创业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我县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打造滨海创业新品牌。进一步拓宽县、镇(区、街道)、村三级创业就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做到创业服务职能、事项、人员“三集中”,实行登记窗口表格一次发清、受理一次审清、咨询一次讲清、材料一次收清,以最简的流程、最少的材料、最短的时间、最优的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审批帮办服务。将服务创业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全公开,确保创业咨询有人答、创业项目有人跟、创业难题有人帮、创业手续有人办。建立返乡创业人员“绿卡”制度,让返乡创业者在全县范围内享受子女教育、就医体检、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努力为全民创业营造和谐政务服务环境。同时,加强驻外商会招商点(返乡创业服务站)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士提供全天候服务。倾力打造滨海创业优质服务品牌。
发挥自身职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县人社局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在提高基层社保经办能力、推进低收入人群养老、健康兜底扶贫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创业有序推进。组织柳之源、海润装配式房屋等4个项目参加市返乡创业项目大赛,其中,2个项目获奖;筛选出20个返乡创业典型,邀请滨海日报社、县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编印第5期《全民创业简报》;做好“接轨上海·筑梦桑梓”返乡创业招商说明会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县人社部门服务企业用工座谈会和盐城人力资源推介会;举办国庆专场招聘会、就业行动扶贫日人社扶贫帮困活动和两期周五“职通车”,并对低收入农户692人和2018年解除劳动合同的292人进行电话了解求职意向;做好2018年全县社保补贴受理审核工作;做好2017年省级创业型镇村评估验收工作;制定《县人社工作公益性岗位大学生管理考核办法》;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3个班的开班工作,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界牌镇区人社中心组织的200人创业培训开班工作;拟订《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操作意见》。
主要指标积极完成。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市任务为55600万元,累计实际征缴收入53227万元,完成市年度任务95.6%,10月份实收3500万元。累计支出71158万元,10月份支出7100万元,累计结余51432万元。工伤保险市任务为2400万元,累计实际征缴收入2152万元,完成市年度任务89.6%,10月份收入220万元。累计支出1348万元,10月份支出170万元,累计结余4824万元。生育保险市任务为1200万元,累计实际征缴收入1116万元,完成市年度任务93%,10月份收入99万元。累计支出1191万元,10月份支出72万元,累计结余833万元。做好失业保险费征缴,发放10月份失业金676人次计76.67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4800人,预计收取失业保险费220万元。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01406人,医保基金收入2580万元,支出235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0月份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301万元,累计征收养老保险基金28981万元,取得财政补贴17400万元,基金总收入4638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0月份预存代扣2193人,代扣保费187.52万元。截至10月底参保人数达31万人,完成市下达目标100%;征收保费1.2亿元,完成市目标135%。日常零星参保87人,征收保费32.27万元;退保163人;暂停参保(户口注销人员)320人;发放养老待遇约18.2万人,发放养老金2703万元;对社保卡长期未激活人员和公安库已注销身份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方面,10月份全县累计补偿28.56万人次、5038.65万元,其中,门诊补偿27.53万人次、766.88万元,住院补偿1.03万人次、4271.77元。救治各类重大疾病患者1652人次、699.2万元,赔付参保居民大病保险1079人次、411.47万元。
人才服务有力有序。驻沪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工作;精心组织近20家重点企业参加了中国兰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南昌航空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专场招聘会;开展全国第六届大中城市巡回招聘会内蒙古站招聘会;组织教育、卫生等部门开展“引才高校行”(上海)活动,近期还将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江苏招才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东北线招聘活动;制订2019年事业单位校园提前招引人才方案,并组织实施;拟订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清理通知和规范管理办法,报县领导同意后实施清理和规范管理工作。
托底保障减轻群众负担
近年来,县人社局拓展扶贫工作思路,靶向发力,坚持托底保障,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精准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工作的成功案例入选全国人社系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评选。
全县建档立卡户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88.06%。为使低收入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效避免因病致贫返贫,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社保兜底保障等方面,县人社局着力推进“四免四补两简化”工作。
四免,配合卫计委等部门推行免费健康体检,免费为慢性病患者送药服务,免交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缴费。2017年以来,资助医保参保22.2万人次、3882万元。今年已资助养老参保3.12万人次、312万元。
四补,建档立卡户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赔付比例增加5%。在医保补偿、医疗救助、大病保险赔付的基础上,住院费用和大病、慢病费用,实行二次兜底补偿,实际报销标准达到95%,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2017年以来,补偿4114人次、6893万元,其中,万元以上1945人次。
两简化,为减轻病人入院时的预付费负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简化入院出院手续,简化医疗保险结报程序。医保补偿、医疗救助、大病保险赔付实行“一站式”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