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市农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县农委全面贯彻“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机制活、基础稳”的总体工作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健全“接二连三”融合机制,落实改革创新关键举措,突出惠民利民根本目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
高起点上粮食实现稳产增收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组织实施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全面组织小麦赤霉病防治,突出提高施肥用药的精准化水平、突出提高病虫统防统治的组织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小麦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5.38%,全县夏粮产量再创新高。全县夏粮面积104.82万亩,其中小麦85.22万亩、大麦17.6万亩、蚕豌豆2万亩,亩产423.6公斤,比上年增29.7公斤,增7.5%,总产44.4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增7.2%。其中小麦亩产428公斤,比上年增31.4公斤,增7.9%,总产36.5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12%;大麦亩产419公斤,比上年增25.7公斤,增6.5%,总产7.4万吨。
市场低迷中畜禽养殖平稳发展
今年畜禽产品价格总体偏低,注重把春季防疫作为稳定畜禽生产关键措施。动员各级人力、物力,组织全覆盖、深层次排查,上半年,全县生猪及牛羊防疫密度达100%,家禽防疫密度达100%,有效稳定畜禽养殖业发展。全县生猪饲养量150.7万头,其中存栏生猪80.2万头,出栏70.5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家禽饲养量2632.9万只,其中存栏1472.4万只、出栏1160.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6%、7.8%;全县畜禽生产总体呈稳定略有上升的发展态势。
新常态下高效农业提质增效
积极调整高效农业发展思路,相临镇区连片组团发展,形成抱团优势。首先,打造设施蔬菜优势区域。上半年,在建或扩建规模设施农业基地10个,分别是县农业园区4个,天场、通榆、东坎、陈涛、八巨、滨淮各1个,全县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25万亩,其中“菜篮子”工程万亩永久蔬菜基地新增2000亩,全县蔬菜面积播种面积达33万亩。其次,推进镇区农业园区全覆盖。组织专业工作组,协助八滩镇争取技术、资金,招引实施主体,目前项目主体已入驻,已建成连栋大棚100多亩,预计年内可实现一镇一园区目标。同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启动滨海蔬菜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集成示范,在天农等蔬菜基地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并创建产品二维码信息,建成后可实现网上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再次,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引导财政支农项目向S327沿线聚集,在S327沿线建成设施农业基地4500多亩,建成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两个,正在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30万只蛋鸡养殖场,全面启动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二期工程,已完成3000亩路网建设,新启动随耕生态园、阅田生态农庄2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目前已完成新特果蔬、畜禽的引进。
促融合上农机农艺有序推进
严格按照省、市规定要求,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扶持495户农民购买补贴机具1276台套,享受财政补贴资金1350.5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围绕水稻种植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两大重点,重抓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玉米机条播及种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新增水稻插秧机104台,实现机插面积43万亩;推广玉米播种机130台,玉米机条播技术在玉米纯作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增大中型拖拉机218台、收割机356台、秸秆粉碎机67台。
多途径中农技推广彰显实效
积极整合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增效创建工程、农业产业化、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资源,多途径开展农技服务,着力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半年,结合油菜菌核病、麦子后期病虫害防治及联耕联种需要,组织开展了植保技能、联耕联种等技术培训28期,合计3549人,完成职业农民认定70人。同时与江苏中科梦兰有限公司合作新开发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涵盖种、养、加,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智慧农民”多媒体培训推广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调试中,预计年内可投入使用。落实农技服务“三点”工作法。全县230名农技人员全部挂点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明确7名高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作为首席专家组织指导工作,同时依托财政支农项目在全县打造36个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点,集中示范农业适用技术及主导品种,所有示范点均树立公示标牌,方便群众咨询,接受社会监督。组织百名农科行家送技术活动。在蔡桥二联中、天场秉义、东坎新安等村组织农技服务大集市,现场发放农技书籍2800多册(份),发放新型水稻专用肥3吨、畜牧业专用消毒剂6箱等,结合农事特点展示农业科普图片60余块。同时为村民现场演示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向农民群众讲解和演示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站、农村淘宝、农村京东等村级信息站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大”功能,全力导入“互联网+农业”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上半年,在电视台播出“农业科技金桥栏目”20多期,在滨海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市场动态等各类信息900多条,“12316”“三农”热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1300余次,切合农时,发送“12316”短信30多条,覆盖1万多农户。同时按照“六有标准”升级43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开设两个网店,营销额达40万元以上。在县农业园区全面启动滨海农业物联网项目,试点配套温湿度调控、补光、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智能控制系统。
严监管下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监管、检测、执法同步走战略,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六大”体系建设。监管的软硬件同步提升。县农检站新招聘2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12个镇区检测站完成了检测设备购置及安装使用,同时组织各镇区检测室、村、基地的检测人员进行了农检技术培训,现场演示和操作农残快速检测仪,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二维码使用方法进行了示范,农产品安全检测软硬件都得到了提升。服务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为全县151个种植基地建档立册,组织农技人员主动到生产一线进行宣传培训,张贴禁限用农药名录、标准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告知书等资料,并统一发放农产品生产记录簿,现场讲解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协助企业对22个产地证书、48个产品证书进行复查换证,帮助新申报41个无公害产品、1个绿色食品,产量达12.76万吨,申报15个无公害产地认证,合计面积达12.81万亩。帮助盐城金昉首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滨海县建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等6家企业完成质量追溯管理示范单位的申报、评审、公示工作,并组织参加省追溯管理培训,6家企业均在省放心吃网开设放心店。产品抽检率持续加大。坚持常态化检测的同时,对重要时段、主要基地、重点产品进行集中抽样检测或送检,上半年共采集样品4563个,检查生产企业38家、养殖大户504户,29个屠宰场每月抽检覆盖率为100%。对外来生猪按照10%的比例抽检,共抽检屠宰生猪9126头,对本地外调屠宰生猪按照5%的比例进行抽检。
新征程上农业生态不断优化
重抓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采取行政推动、技术引导、政策扶持等多项措施,全县秸秆还田工作推进有力,预计全县还田面积在70万亩左右。新(扩)建秸秆多种形式综合利用实体12个、秸秆大棚生态种植项目3个,共消化利用秸秆7.9万多吨。推进粪便资源化利用。完成每户8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池910多处,完成畜禽规模养殖沼气工程7处,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个,有效化解农村主要点源污染,大幅度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和病原微生物污染。建设投入品控减示范区。在县农业园区套稍村启动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示范区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85%以上,综合防效9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0%以上,亩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内;在五汛镇、正红镇和滨淮镇建立3个省级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带动全县推广各类生物有机肥9000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28万亩次。启动重金属污染监测。完成重金属污染监测调查采样、记录、晒样等工作,上半年,共采集土样83个、农产品样品83个,填写调查表格160多份,全面完成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项目下达给我县的阶段采样工作任务。
重压力下招商引资成绩显著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发动全委上下全力以赴抓招商,立足农业抓招商,不断创新农业招商的路子和办法,上半年,共引进项目4个,投入5100万元的江苏浩远农业有限公司30万只蛋鸡项目,投入1.05亿元的温氏畜牧第三基地项目,投资5000万元丰粒科技秸秆炭化项目,投资5000万元盐城市盛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800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