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幸福共成长
2015-05-27 09:12 浏览人次:
近日,省教育均衡创建检查组负责人在我县开展督查工作时说:“滨海教育均衡创建如火如荼,上下联动,信心足,投入大,效率高”,这既是对我县教育均衡创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样又是鞭策和鼓舞。
我县作为省重点帮扶县,底子薄、基础差,靠什么承担起均衡发展这一创建重任,靠什么在革命老区谱写一段“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的教育青史?靠的是不怕落后、鼓起奋发争先的勇气;靠的是不怕困难、不断探索战胜困难的办法;靠的是优先发展倾力共建,全县上下共圆“均衡梦”。
我县均衡创建工作从“十二五”元年开始起跑,是一场具有苏北特点、滨海特色的创建持久战、攻坚战。
5年来,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工程、塑胶化工程、校安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抢抓一切发展机遇,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通过系列分项工程建设,积小胜为大胜,为过去的洼地填土,为今天的均衡奠基。
合力创建春潮涌
经济欠发达的滨海,均衡创建最大的难题是什么?缺资金!
但滨海不缺的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责任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关注的民众热情。
省市均衡创建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我县在第一时间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完善推进方案。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统一思想,强化共识,科学规划。全县上下形成了“一切围绕均衡、一切服从均衡、一切保障均衡”的创建机制和“全民创建、全面创建、全力创建”的创建氛围。
再穷也要办教育。这是我县始终坚持的原则。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县校安工程、塑胶化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亿,新征土地1600亩。2014年,创建投入资金4.4亿元,实施项目183个,新建校舍达233950平方米,加固、维修、改造校舍达146615平方米。
2010年前,滨海中学、县一中、东坎实小随着城镇化加速班额剧增。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滨海中学易地新建,县一中迁入原滨中,东坎实小迁入原一中。腾笼换凤,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了,教室宽敞了,家长宽心了。一着走对,全盘皆活。
聚焦创建,倾情创建。县领导实地督查创建现场,协调解决创建遇到的实际难题。各镇区、各单位成立专门班子,为创建开通绿色通道。
虽然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但全县所有镇区主动作为、积极投入,一大批新校区拔地而起。新八滩二中总投资4500万元,八滩镇自筹资金3500万元。新蔡桥镇中心小学总投资4000多万元,蔡桥镇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
八巨镇前案小学的前身只有4亩地,破旧的老式房屋,窗子小、采光差、无走廊,经常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办公室桌椅破旧不堪,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置办的……随着均衡创建工作的大力推进,前案小学将进行异地新建,实施整体搬迁。
土地征用开始了,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土地流转,镇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县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新校址土地征用手续一路顺风……面对上门做土地流转工作动员的村干部,村民们异口同声:“只要是办学校的,不要说要土地,就是要拆我们的房子也是愿意的!”
前案小学建设资金的组成,是五个“一部分”的协奏曲。八巨镇政府投入一部分,八巨镇小教支持一部分,前案村出资一部分,校安工程拨付一部分,前案村村民自发捐助一部分。
前案村村民还积极参加建校义务劳动,新校址附近的曹建军等村民无偿为新校建设做义务工近一个月。曹建军说:“为了办好学校,为了子孙后代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我要永远为学校做义务工!”
均衡创建,爱心涌动。原全国政协秘书长朱训,苏盐集团、万恒集团、普信药业、三泰化工……慷慨捐赠累计8000万元以上。
队伍建设新常态
滨海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缺教师!
教师总数不足、结构性缺编怎么办?招聘!
“十二五”期间,我县年均新招聘教师200人以上,累计新招聘教师达1060人。
缺什么就招什么。针对音、体、美教师数量不足,我县近5年累计招聘音、体、美教师148人,2015年招聘音、体、美教师达55人。滨海义务教育的艺体课堂,必将更加优雅、更加美好、更加充满活力。
哪里缺,就补到哪里去。每年招聘教师的75%,被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教师紧缺这一均衡发展的“短板”被迅速补齐。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怎么办?培训!
2014年,我县除组织校长、教师参加80多个省市和国家级培训,还组织实施了83个县级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达24185人次。6场“身边的先锋”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会,全县所有在职教师现场聆听,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本土师德楷模、育人楷模的事迹被广为传唱。“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活动,全年开设示范课、观摩课169节,专题讲座25场,组织研修活动183次,基层学校教师直接受益面实现了全覆盖。
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怎么办?交流!
我县积极推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交流人数每年都达到全县专任教师数的10%以上。
新学期,学校来了新老师,教自己孩子的老师变成了县城来的或者中心小学来的老师,这样的消息,在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中奔走相告。
“县城支教老师带着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来,学校还搭建了研修交流平台,通过支教老师带动大家共同成长。现在,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教师课堂的教学空间更开阔,方法更灵活,工作更轻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五汛实验小学的老师朱林彬这样描述县城交流老师带来的新变化。
被交流到县城学校的镇区老师从游在“一池春水”之中,压力更大了,行走的脚步也更匆忙了。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从乡镇学校交流到这里后,我感到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了较大的变化,因为这里老师都很敬业,大家对质量抓得都很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比较到位,大家对学校的每一次活动都很重视,积极参加。特别是这里的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都特别在意,不少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逢到各类竞赛都踊跃参加,这些都无形中逼着我们必须动脑筋、下功夫跟上他们前进的脚步,这个过程虽然有点痛苦,但我们也在收获着成长的快乐。”从天场镇中心小学交流到位于县城的东坎实验小学的王慧老师谈起顶岗交流的感受对笔者说。
还有一种流动,在教学研究联盟的盟友之间、在名校本部和分校之间、在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之间已经常态化。在县实验小学本部与东校区、县第二实验小学本部与南校区之间,八滩、滨淮等中心小学本部与新校区之间,教师、课堂、资源都是联通的。
在4个教学研究联盟的联盟校之间,教师、课堂、资源也是联通的。县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在蔡桥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泼墨挥毫,陈涛镇的音乐老师在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课堂上一展歌喉,这样的事情,几乎每日可见。
在县城初中教育集团和坎北中学教育集团内部,一个班级的几位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是常有的事。“一套班子、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目的就在于综合协调“供”与“求”的平衡,把集团连结成“认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队伍一样优、教学质量一样高”的最终目标。
招聘、培训、流动,我县在师资均衡这一核心要素上不断取得突破,将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不断做大做强。
特殊群体同怀抱
滨海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是促进了教育公平。
我县一系列创建总投资15亿元,8亿元投在了镇区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4亿元投在了村小和教学点。
创建期间,先后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标准桌凳8万套,学生床位7200个,计算机17767台、多媒体2300套、图书180万册、网络中心60个。
通过实施多媒体进教室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实行教育设备设施城乡同步配备,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各类专用教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县所有“两中心”以上学校实现了100M光纤接入,所有定点小学实现了宽带接入,城乡间校际间教学仪器与图书资料配置逐步均衡,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与共享。
我县对地处偏远的镇区学校教师实施“三个倾斜”,即,新教师分配向农村学校倾斜,每年新招聘教师200人左右,75%以上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不断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绩效工资向农村教师倾斜,新教师直接定级、不经过见习期且薪级高一级,边远地区教师每月补贴150元。教师培训、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评优评先等专业成长要素向农村教师倾斜,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我县有120万人口,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儿童6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
留守无奈,人间有情。广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扶贫助学、老少互助、彩云妈妈、校外辅导站、亲情聊天室、“一帮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幸福度周六”……活动载体丰富,留守儿童拥有了同样快乐、幸福的童年。
邵海霞,黄海滩头的一名普通教师,26年收留留守儿童5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最美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年,10多家省级媒体汇聚滨海集中采访她,央视专访将“邵妈妈”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在滨海,像邵海霞这样的爱心妈妈还有很多,她们不计名利,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着、坚守着。
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农村贫困儿童入学、残疾儿童免费入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因残失学,让所有孩子尽享教育均衡发展的“同一片蓝天”。
万紫千红花满园
滨海均衡创建引发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是提升了教育品质。
随着教育均衡的推进,滨海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质量均衡最是关键。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寻找办学突破口和特色生长点,滨海87所中小学可谓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县实验小学是全省体育特色学校,重视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多方面入手,制定了《篮球文化特色发展方案》,编写了《快乐篮球》《我爱篮球》两套校本教材。“小红帽”花式篮球表演队在诸多活动中频频亮相,央视五套《篮球公园》栏目以《快乐篮球,享受篮球》为题报道了该校生趣盎然的花式篮球活动。
天场镇,滨海先民最早生活的地方,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镇各学校以红色文化纪念馆、戴秉义烈士纪念碑、24团团部遗址为平台,开展爱国主义、铁军精神教育。捧读《永远的丰碑——天赐场红色风云》红色教材,传唱《红色天赐场》《天赐场拥军情》《天赐场我的家》《二十四团来到咱天赐场》《风雪漫过芦苇荡》等红色歌曲,红色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黄河故道、神秘的绿水沱、多彩的万鸟天堂……农业园区中心小学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精心打造文化楼梯,积极倡导绿色课堂、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绿色人生,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文明、播种理想、播种未来!
八滩实小的课程超市,县一中的劳技教育、二实小的珠心算实验、县三中的太极拳、永宁路实验学校的童谣吟创、东坎实小的“花飞带舞”“绳彩飞扬”、东坎镇坎南小学的国画、滨淮二小的“七彩乐园”,陈涛镇八层小学、港区三港小学的中华经典诵读,蔡桥、八巨等镇区中心小学的“墨香校园”……
一花一世界,一校一乐园。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将“质量均衡”生动演绎,必将成为同学们终身难忘的童年记忆。
黄海潮涌,总渠歌欢。面对“十三五”,奋力行走在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通衢大道上的滨海,必将高歌猛进,在教育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