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法治的滨海教育
全面落实依法治教要求。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和学校办学行为,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用法制手段逐步化解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扎实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和家长委员会建设。广泛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市级比例达到65%以上,县级达80%以上。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坚决遏制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家教、有偿招生等突出问题,加大对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及其他违反师德和职业道德等行为的查处教育力度,切实规范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秩序和收费行为。加强招生考试工作扎口管理,进一步优化规范各类招考工作的方法和程序,着力打造“阳光、公正、平安”招考。强化教育内审工作,严格工程、基建和采购招标。加强学校财务收支和食堂管理,积极创建市级“透明食堂”。依法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强化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与评估工作,继续实施对镇区年度教育目标任务绩效督导考核制度。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进一步加强责任督学工作,提高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开展“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示范县”创建活动。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公示制度,加强教育评估工作的扎口管理,促进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打造公平的滨海教育
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关键词贯穿始终。2020年,中国教育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比整个国家现代化提前30年。江苏省已将义务教育均衡创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等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各学校要围绕“十二五”教育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省新一轮现代化创建指标体系,准确把握有关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攻坚年”活动、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信息化、均衡化建设。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各学校要对照创建标准,把握工作重点,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对基建工程和教育装备建设滞后、大班额化解及校园常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加大推进力度,抓紧整改到位;要对照《评分细则》和“一校一案”“一项一案”,逐校排查、逐项过堂,力争项项合格,确保校校达标;要对各学校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进行拉网式督导检查和仿真验收;要按照省《中小学管理规范10项制度》和评估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环境整治、食宿卫生、安全保卫、师生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过细做好岗位人员培训、台账资料相关数据前后吻合等工作,确保圆满通过国家级评估认定。
打造优质的滨海教育
分类推进各类教育,让滨海教育的每一个学段都“出彩”。学前教育要普惠规范。强化农村幼儿园和县城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省优质幼儿园的比例达70%以上,新建幼儿园3所,扩建幼儿园3所,新创建省优质园2所,市优质园2所。义务教育要优质均衡。实施校舍建设项目57个,新建校舍5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化运动场20片。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牵手共建工程,推进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继续落实新招聘教师向农村地区倾斜制度和四星级高中统招生指标分配制度,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普高教育要向更高水平迈进。要合理控制规模,着力内涵提升,加强有效管理,全县所有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大力推进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力实施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确保高考质量稳定在全市第一板块,实现“九连增”。职社教育要创新多元。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中餐烹饪专业要创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力争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所、市级社区教育中心2所、省居民学校3所。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全力服务滨海经济社会建设。
着力推进文化建设,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周边“最美”。实施“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战略,建设“校园环境优美,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让滨海的每一个孩子都爱上学。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及本土资源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建设县级校园文化特色学校不少于20所。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全面实施足球布点工作,大力推进足球进校园,使足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崭新亮点,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3所。
致力推进队伍建设,培养“四有”好教师,让每一个孩子都为自己的老师“点赞”。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开展“师德建设先进校”和“师德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快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优化教师校长培训,落实5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大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双提工程”“三名工程”和“名师团队提升112行动计划”,加大名教师和名校长培养力度。
倾力发展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分享”滨海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以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扩大“10分钟健身圈”范围,添置和修缮健身设施,提高人民群众体育锻炼舒适度。加强“健身步道建设”,新建10公里绿色健身步道,配齐配足健身器材。加快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居民健身条件。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公园体育、广场体育、社区体育、校园体育、家庭体育等体育活动,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区、季节特点的体育健身新内容和新方法。开展“全民健身日(月)”系列活动,组织“老年人体育节”系列活动。积极争取承办1项省级和2项市级体育赛事,努力争取申办1次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
打造改革的滨海教育
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强化教学质量核心地位,完善“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等管理制度。努力打造“学本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完善“周单元”工作制,落实“短平快、小步骤、快反馈”的教学管理,实现“事事达成周周清”的教学目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规范招聘程序,确保选人质量。扎实推进《滨海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流动实施方案》,落实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和县“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活动,做好城乡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工作,将中小学教师流动、干部流动工作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推进教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实现校际人力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激发教职员工发展活力。
打造廉洁的滨海教育
要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系统的从严治党,主要就是要对校长队伍和局机关干部从严要求和从严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构建农村与城镇相互沟通、学校与机关相互协调的挂职交流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要深化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化政务、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全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继续推行局领导包片、机关科室包镇区(学校)工作责任制,力争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十项规定和县委十二项规定,常抓四风不放松,树立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要重视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队伍建设,健全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着力加大对教育系统重要新闻、改革成果和邵海霞、张从友、刘训培等师德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开通滨海教育“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教育宣传工作的影响力。重视新媒体传播和舆情监控,完善教育系统舆情应对机制和重大新闻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加强和各类媒体协调沟通,及时引导和妥善处置网上网下各类舆情信息。各学校、机关各科室要即时向局办公室报送宣传信息,从而确保稿件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