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风劲扬帆时
2015-03-24 09:26   浏览人次:
    近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在省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在大力实施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把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人人有学上、上好学”作为加快富民强县、推进跨越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契机,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三个到位”,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履职到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在政府,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科学编制了《滨海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滨海县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均衡发展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教育“三个增长”投入到位。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首先,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11、2012、2013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达到171332万元、204291万元、235559万元,分别增长38.84%、19.24%、15.31%;近3年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达到64692.4万元、77178.2万元、89025.2万元,分别增长50.04%、19.30%、15.35%。其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11年小学8208.33元,初中7975.34元;2012年小学9540.05元,初中8956.96元;2013年小学9863.47元,初中10191.99元。再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11年小学为601.69元,初中为912.10元;2012年小学为970.39元,初中为1042.76元;2013年小学为1111.33元,初中为1146.03元。
  教育公平发展政策到位。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教育、妇联、团委、关工委、工会、学校等部门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了留守儿童资料库,制定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计划;建立校外辅导站,开展“老少互助”“一帮四关爱”“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幸福度周六”等活动,丰富活动载体。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对全县残疾儿童实行免费入学,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2%。做好扶贫助学工作,落实各项助学措施,按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切实保障教育的公正公平。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受到省市表彰。

推进“三大行动”,彻底改变城乡学校面貌

  实施全县布局定点行动。加快推进县城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实施县三中易地新建,城西初中、城北小学、城西幼儿园和城北幼儿园新建项目,在东城区新建1所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在镇区中心校现有校园基础上进行扩容。对校园面积较小、周边有征地条件的镇区中心校,通过新征土地扩大校园面积,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新建教学楼、综合楼,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承载容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到镇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对容量不足的镇区中心校进行整体搬迁。结合镇区建设规划,对没有发展空间、容量严重不足的镇区中心校,实施整体搬迁。对规模较大的镇区适时建设中心校分校。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发展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镇区中心校,采取建立分校的方式,缓解就读压力,服务镇区发展。探索建立大学区,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根据整体性原则,结合新农村发展规划及生源状况、服务半径,全县一盘棋,打破镇区行政划分,探索建立大学区,在大学区基础上配套建设全新小学和幼儿园。逐步撤并布点分散、生源日渐萎缩的学校。随着镇区中心校和新农村小学的建设,逐步撤并周边布点分散、生源逐渐萎缩的学校,直到基本消除教学点。
  实施教育均衡项目行动。省市工作会议后,我县对照“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标准,结合县情,把均衡县创建与校安工程、教育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统筹考虑,深入解读各项指标,并就迎评中软、硬件建设和注意事项进行全面解读与把握。组织力量逐校逐项摸清家底,对照评估细则和标准,逐条逐项找差距、排难点,实行“一镇一案”“一校一案”和“一项一案”。去年9月13日,政府常务会议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了《滨海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项目、经费来源及使用方案》,正式印发了《滨海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方案》(滨政办发〔2014〕79号)。全县确定用于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的共16大类项目,预算投入资金3.05亿元,其中工程类26934万元,设备类3236万元,安保人员经费330万元。目前所有项目正按时序进度稳步实施,部分项目已竣工。9月19日,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一切围绕均衡、一切服从均衡、一切保障均衡”的工作机制与氛围在全县上下已经形成。
  实施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行动。实行教育设备设施城乡同步配备,实施多媒体进教室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推进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音体美室等专用教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更新和增添学校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教学软件等,加大滨海教育城域网建设力度,初步实现校园管理数字化,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和共享。据统计,近3年先后投入资金13258.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7767台、多媒体2300套、图书180万册、网络中心60个;全县“两中心”以上学校实现了100M光纤接入,所有定点小学实现了宽带接入,多媒体进教室率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生机比达到1:8.8,城乡间、校际间教学仪器与图书资料的配置逐步均衡。

落实“三大举措”,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和培养机制。教师队伍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全县每年招聘新教师200人左右,补充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不足。在新教师招录、教师调配中能根据全县教师队伍编制数量和学科、学段人员需求实际进行配备,每年招聘的新教师75%被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学科结构。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短缺学科教师培养培训,缓解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和短缺学科教师差缺等矛盾。目前,全县小学、初中师生比分别为1:19.3和1:9.6,达到省定标准。
  推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出台了《滨海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实施方案》,建立“县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今年交流人数635人,达到了全县专任教师数的10.17%。建立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积极组织实施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学校工程”,大力开展 “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以及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顶岗学习活动,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及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着力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以“校长选聘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改革,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异地交流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向薄弱学校有序流动。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向农村和边远镇区倾斜,对地处偏远的镇区学校教师实施补贴制度,同时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在教师培训、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建构“三大模式”,着力提升区域办学水平

  建构“集团化办学”模式。2010年,我县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24号)的要求,抓住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为公办学校和滨海中学北迁等契机,优化整合县城中小学教育资源,完成了滨海中学、县一中、东坎实验小学、永宁路实验学校、县三中、坎南初中的搬迁、合并。2013年,在原县四中和坎南初中校址上通过改扩建,新成立县实验小学城东校区和县第二实验小学城南校区;新规划一所城西初中和城北小学。重新划分县城初中施教区,成立以县一中、县二中、县三中和永宁路实验学校为成员校的县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加大了校长教师交流力度,办学效能得到整体提升。
  建构“互补式校际合作”模式。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散、小、弱”等突出问题,采取城乡学校、示范性学校“一带一”“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强校际交流,在县域内逐步实现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发展同向、管理同制、课改同步、评价同标”。实践表明,实施“示范带动、校际联动、城乡结对”策略,全县中小学结成多个“学校发展联盟”,对于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互助,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助推教育现代化与均衡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构“项目化管理”模式。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对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层层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各中小学校。各单位按照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强化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化管理台账,认真记录实施情况,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通过过程督导和动态评估,有效增强了教育管理的力度与实效性。《盐阜大众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追求 “三大本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高度重视《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暨省“五严”规定的学习宣传与实施工作,紧紧围绕“抓落实、抓督查、创特色”和“常规管理抓精致、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项目塑品牌”的总体思路,认真制定方案,创新举措,强势推进各项工作。实行进校必查“五严”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规范办学的督查、监控、查处机制,构建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学校依法依规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如今,全县各中小学规范管理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重点校和重点班,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群众、社会对学校、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由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组织的第三方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公众满意度为93.62%,其中家长满意度为94.77%。
  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把课堂作为实施“轻负优质”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学习和成功体验。改变学生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努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寻找办学突破口和特色生长点,创建了一批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品牌”开启素质教育新路子,以德育品牌创建工作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组织召开中小学德育品牌推进会,引导全县学校在德育品牌创建上走精细化、科学化发展之路。社团、体艺“2+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将社团建设和体艺“2+1”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在保持每年一次科技节的同时,成功举办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艺术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打造融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为一体的和谐校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有效落实校园安全措施,不断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我县中小学保安配备率、内视频监控摄像头覆盖面均为100%;校园方责任险实现了全覆盖;“平安校园”创建率为100%。县教育局获市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市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全县有63所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
  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总量相对充裕、结构基本合理、体制富有活力、内涵和谐发展、与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基础教育体系,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提高的基础上,正积极朝着“均衡、优质、高效”的目标加快发展。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