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基本均衡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2015-03-19 09:45   浏览人次: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我们要抓住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从点到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县教育发展主要表现“四个不均衡”,即:办学条件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学校管理水平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县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办学基础。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要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要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参加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进一步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健全评价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全县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弘扬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习惯养成作为学生人生的最美底色,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个缤纷绽放的滨海素质教育百花园。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