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勇争先
2015-03-10 09:29   浏览人次:
    2015年是全县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县水利局将深入贯彻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勇于进位争先,敢于洼地崛起,围绕五大会战,构建民生水利、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
 
构建民生水利
 
  推进2014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在天场镇、农业园区、东坎、八巨4个镇区,计划新建、拆建水闸5座、泵站62座,衬砌防渗渠41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1087座、高效节水示范片300亩。
  推进张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在农业园区、东坎、界牌、八巨、八滩、滨海港、滨海港经济区7个镇区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张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规范设计标准,优选监理队伍,强化施工管理,严格验收程序,确保整个项目于2015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
  推进渠北地区整体帮扶工程。计划疏浚套坎河、沙埔河、响坎河、南干渠,疏浚河道总长61.15公里,疏浚土方115.29万立方米。同时新建生态护坡8.2公里,拆建灌溉泵站6座,新建、拆建4米闸各1座,拆建机耕桥1座。该工程投资额为3974.5万元。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计划完成东坎净水厂、备用水源厂的建设,建设通榆镇、正红镇、农业园区、界牌镇、滨淮镇、滨海港镇、滨海港经济区7座增压站,铺设一级管网85公里,供水一级主干管网通达五汛镇、通榆镇、正红镇、滨海港镇4个镇,铺设二级管网206公里,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实现城乡联网供水目标。
 
构建安全水利
 
  重抓农村饮水安全及三级管网工程。更新改造五汛镇、正红镇、通榆镇、八巨镇、滨淮镇、滨海港镇、滨海港经济区7个镇区的三级管网。重点做好农村小水厂处置,将230多个小水厂及时处置到位,确保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及时供水。争取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年内基本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彻底解决全县51.5万人饮水问题。
  重抓滨海港10万吨级通用码头主海堤堤线调整工程。该工程位于滨海港区南、北防波挡沙堤之间,新建移线海堤总长3586米,呈“U”形布置,其中开挖港池南、北侧海堤相互平行,移线海堤采用带消浪平台的斜坡堤形式。新建海堤标准采用抵御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海堤为2级堤防。
  重抓南八滩闸以南海堤建设工程。总投资900万元,土方36万立方米,海堤长3.6公里,3月份开工,争取今年5月底前建设完成,使我县的一线海堤得以长治久安,确保5500亩鱼塘安全。
  重抓翻身河北段海堤修复工程。本次翻身河北段海堤防护及保滩修复工程主要是对原反弧挡浪墙下平台、护坡拆除重建,抛石顺坝修复。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力争今年汛前建设完成。
  重抓盐城市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工程。对废黄河立交至中山河闸上河道及新闸下港道进行清淤疏浚,整治河道总长52.6公里,拆建建筑物8座、泵站3座。该工程滨海境内投入2.5亿元,计划于2016年5月底完工,使防洪排涝能力达10年一遇标准,具备通航能力,为沿海开发服务。
 
构建资源水利
 
  强化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三条红线”量化管理和考核体系,根据年度用水总量分配方案,及时分解下达年度用水计划,定期督查计划执行情况。规范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及验收工作,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按照分级审批权限,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报批、备案及验收制度。充分发挥水利规费的价格杠杆作用,以规费的征收促进全社会节水意识的形成。对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紧紧围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考核标准,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抓好节水载体建设,认真组织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 
  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加大重点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水事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有报必查,查必办结。巩固水资源专项整治成果,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水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严密防范各类破坏河湖资源的事件发生。认真研究和严格执行河道蓝线管理办法,加强河道岸线资源的管理,力争做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退、水质不污染、生态不恶化。
 
构建生态水利
 
    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按照“水系畅通、河面清洁、岸坡整治、水质提升”的工作要求,以清淤、连通、控排、清洁为重点,全年疏浚河道506条、425.41公里,完成各类土方303.79万立方米。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行河道长效管理。紧扣“河长制”管理,每条主要河道明确1名技术人员,指导实施河道疏浚和环境治理,检查河道工程维护、水域岸线资源管理,协调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划界,督促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侵害河道的违法行为。对已经疏浚的县乡河道,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整治通榆河、射阳河、废黄河等饮用水河道,保障饮用水生态健康。开展水源地专项检查,加快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善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全县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