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田
2014-12-05 09:26 浏览人次:
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心随着患者的心跳而起伏,他们的脚步随着患者的呼唤而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无私地浇灌在患者“心”田上!
这群人就是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全体医护人员。
“心内科医生护士,个个服务热情周到。副院长刘爱军不仅技术水平高,还没架子。我妈妈住院,原来以为没把握的,没想到他们竟能通过几次抢救,把她的命留住。这里技术条件一点不比大城市差。我们全家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们才好!”刚康复出院的颜奶奶在外打工多年的儿子,对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有说不尽的感激。
原来,年近70的颜奶奶,十几天前的一个晚上突发胸闷、胸痛、呼吸急促,由“120”急救入住县医院心血管内科。颜奶奶入院后,当班医生陈杰立即对其进行心电图及血液检查,其被诊断为严重急性心肌梗塞。医生迅速采取吸氧、扩血管、溶栓、保护心肌等抢救措施。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史,给患者增加了病情危险和治疗难度。入院第三天上午,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刘爱军立即组织抢救,采取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措施。经过近1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心跳呼吸恢复。由于自主呼吸功能差,患者被转送院重症监护室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协助治疗下,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被撤除呼吸机。但是患者仍反复出现心跳停止。刘爱军和心内科副主任张永林决定给患者在床边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手术。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由于抵抗力低下,且并发了大家最担忧的重症肺炎,医护人员和家属都很焦急。刘爱军、董高军、张永林等一天数趟到重症监护室查房、观察病情、调整医嘱。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心内科监护病房。一周后,患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相对平稳。
在心脏临时起搏保护下,医护人员为其实施了心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造影显示,患者心脏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均有严重狭窄。刘爱军和大家分析认为,患者病情较重,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先治疗闭塞的右冠状动脉,一周后再处理左冠状动脉。手术中,他们细心地在只有几毫米直径的心脏冠状动脉内用导丝、导管、球囊等工具疏通闭塞的血管,然后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右冠状动脉立即恢复血流。后来,经密切观察病情,加强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平稳。这次手术后一周,医生再次将患者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严重狭窄的部位植入支架,解决了再发心肌梗塞的隐患。经过十几天的努力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全家人脸上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全体诊疗小组人员也像打了一场大胜仗。
近年,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抢救治疗像颜奶奶这样的患者不知有多少人。他们是如何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呢?
笔者深入采访了解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从1995年以来一直是市临床重点专科,技术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在刘爱军的带领下,该科于1998年就开展了床边紧急临时起搏和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手术治疗心跳过缓;2009年开展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止此类患者发生急性肺栓塞危及生命;同年开展家庭监护式永久性起搏器安装,减轻了患者随访负担。2013年11月,刘爱军又和南京中大医院合作组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手术,短短一年就成功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介入手术400多例,无一起并发症,无一起手术失败,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省去了往返大城市就医的麻烦,节约了治疗费用。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可以对部分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帮助他们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减去这些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心血管内科以严格、有责、有爱、有德而闻名于县内外。该科“严”字当头,在制度执行、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名列县医院各科前列。刘爱军说:“当医生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只有严格要求,才能按规范流程执行;只有严格要求,医生业务才能跟得上患者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只有严格要求,才能成为真正的市级重点专科。”在心内科的人没有一个业务不是顶呱呱的,大家比学赶超,个个不示弱,个个是“强将”。去年以来,每位医生把值班外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介入”学习上。每逢周四“介入”手术日,他们总是克服困难尽量争取参加手术,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一整天,常常要做到晚上七八点才结束。回到病房后,他们来不及言苦叫累,又及时去看望每一位手术后的患者。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情有独钟”,无论下夜班后,休息,还是节假日,常常顾不上多关心妻儿父母。
医护人员责任心强是心血管内科的又一特点。多次在心内科住院的退休老干部李大爷,提起心血管内科就赞不绝口:“我心脏不好,每次发病一住进心内科就感觉心里踏实,不紧张了,好像进了保险箱。这个科室医护人员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做事让人放心!”多年来,心内科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和差错,他们面对的无论是重病患者还是轻症病人,无论是常住这里的老病号还是新病人,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县城都是一视同仁、一丝不苟。从患者入院接待、检查、用药治疗各环节做起,从一句问候、一杯水做起,他们总是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一年365天,天天如是,周而复始。董高军说:“不来看病人心里不踏实,在家做事也不定心。我们每天看病人就像一日三餐一样重要。”
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爱是细致入微,悄无声息。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心组建那天起,他们就细心收集每位患者病情资料,认真做好患者术前检查,仔细观察病情,研究患者最佳诊疗方案,耐心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术中、术后做好并发症防治,术后健康宣教及回访指导等。护理组的护士们在术前为患者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积极做好“介入”手术物品和抢救物品准备工作,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平时在做手术时,不论是女儿上初三的护士长刘冬兰,还是年过50的副主任护师吴立华,还是孩子尚小的陈丽华,他们都能熟练配合手术医生操作,披星戴月工作,没有半点的怨言和悔意。为了让患者早上按时吃上药片,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大家还在梦乡,心内科值班护士就已经在为每一位患者准备药片。等到药片备好,又一一送到患者床前,亲眼看着他们把药片服下才放心地离开。遇到“不听话”的大爷、奶奶还得苦口婆心哄上一番。刘冬兰说:“这不图什么。病人住院本身很痛苦、很紧张,我们只有关心患者,让患者信任放心,病情才能更好更快地康复。”
这就是无私的爱,这就是纯朴的爱。近年,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数以万计,抢救成功的患者逾千例,收到感谢信和锦旗不计其数,但他们从不张扬,从不骄傲,从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患者任何礼品、“红包”。他们立下规则:在保证疗效前提下,能用廉价的药物就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能省的就一定要省,不浪费患者一分钱。做了冠脉支架手术后前来复诊的农村王大妈,激动地告诉我:“我住院十几天了,看到这里的医生护士个个说话细声慢语,不但不收‘红包’,就连我们农村带的土特产也不收,还为我们节省费用。除去公家报销,我自己没花多少钱,手术就做好了。我从心里感谢他们!”如果你要问这样的奉献值不值,那么就用他们常调侃的一句话回答你:“值!因为我们爱的是‘心’,咱们玩的就是‘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