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冰清
10月20日,记者走进益礼村,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稻浪随风起伏,与远处连片的白色蔬菜大棚构成一幅丰收画卷。村东头,张益礼烈士墓静静伫立。
张益礼1923年4月出生在阜宁县(今滨海县)二区黄南乡黄田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加入地方武装模范班,成为乡游击队员,参与张贴抗日标语、组织群众集会宣讲抗日政策、配合主力部队执行侦察任务等工作。
1943年8月,日伪军对黄田庄实施突袭式扫荡,张益礼在掩护战友撤退时被俘,羁押期间遭受严刑审讯,始终未透露游击队情报。同年9月,张益礼在东坎中市桥南龙王庙旁被敌人残忍杀害。
为纪念英烈,1945年,经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批准,将烈士家乡命名为益礼庄,授予张益礼“模范公民”称号。
“二爷当年就是抱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投身革命,受再多酷刑也没松口。”张益礼的侄子张廷海捧着泛黄的文件包,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和返乡创业者讲述革命故事。每年清明,这样的红色宣讲都会在益礼村举行,从少先队员到企业代表,从老党员到新村民。
这份精神力量,首先转化为对土地的敬畏与深耕。“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我们得种出最好的粮食。”益礼村党总支副书记李会站在稻田里,拨开稻穗查看饱满度。在党员种植能手的带动下,村里引进了优质稻种,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溯源体系。
益礼村的红色动能在设施农业领域激荡出强劲的活力。走进村西的益礼蔬菜种植基地,40多座白色高标准大棚如银带般整齐排列,棚膜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棚内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翠绿的青菜长势喜人,十余名身着红色志愿马甲的党员与村民们一道,正弯腰娴熟地采摘、分拣,新鲜蔬菜很快装满了一个个周转箱。
“手要轻些,别碰坏了菜叶,咱们这菜要送上海的超市,品相得拿捏好!”党员志愿者李成建一边示范采摘技巧,一边叮嘱身旁的村民们。
临近中午,第一批采摘的青菜被装上冷链车运往外地。刚领到当天工资的村民顾保俊攥着崭新的100元钞票,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总担心农闲没事干,现在大棚就是我的‘办公室’,每天有钱赚,心里亮堂得很!跟着党员干,准没错!”
红色基因激活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乡村治理的效能。为保障农业生产,益礼村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青盐铁路、沈海高速、海港大道穿村而过的交通优势,让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
傍晚时分,村民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结束了一天农活的村民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健身器材旁嬉戏。“以前农闲就打牌,现在村里有广场、有书屋,逢节日还经常办包粽子大赛等,更有农技培训。”村民王大妈的笑容里满是幸福。村里新建的村民广场即将完工,未来这里将成为集文体活动、农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得到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村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李会的话语坚定有力。(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