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仕巧 顾海霞
初秋时节,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生机盎然,矗立于天海之间的中国海油“绿能港”LNG巨型储气罐气势磅礴,LNG冷能交换中心的输冷管道蜿蜒壮观,承载高科技企业的众多厂房拔地而起,高端项目接踵而至、加速落地……
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兴“蓝色增长极”
我县以加快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含绿量、含金量。产业园聚焦“大绿能、大空间、大物流、大产业”发展目标,锚定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五化”举措,探索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由企业向园区拓展的建设路径,着力打造华东首个全绿电智造产业园。
坚持规划引领。核心区面积1.3平方公里,引导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能源园区等;“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规划面积3.86平方公里,聚焦“绿电”生产端、使用端,构建“风光火气氢”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冷能应用全链条产业;零碳示范项目重点拓展零碳工厂、港口、社区等应用场景。
创塑品牌特色。产业园现有新能源装机容量213.5万千瓦,年上网电量46.4亿千瓦时,区域内输入电量绿电比例达95%以上,全年绿电全时段覆盖率79.8%;建成全国规模最大LNG能源枢纽,建成全国首家LNG冷能交换中心,深度挖掘LNG深冷、中冷、浅冷资源,打造国内最大LNG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绿电+冷能”成为产业园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
重抓建设运营。产业园核心区已建成标准厂房、综合楼、检测车间等19栋,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入驻唯信石英砂、瓦司特钠钠离子电池等项目,中国铁建、中化学等多家央国企项目正洽谈入驻。开发上线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一期),全面接入片区企业用能和碳排放数据,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为企业开展碳排放和碳足迹认证、咨询等服务。
加速绿色产业集聚释放“引擎动能”
走进产业园中科融能固态电池生产车间,自动化智能生产线高效运转,从匀浆到涂布的各道工序均由智能化设备精准完成,几乎无需人工干预。中科融能一期项目投产即达效,离不开园区打造的“零碳闭环生态”——整合“产学研用”资源,融合绿电供应、产业链配套等要素。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是支撑中科融能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支点。这里不仅具备绿电绿证一体化认证的零碳能源优势,更汇聚了从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储能产业链,显著降低物流与协同成本。”中科融能(盐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园区优势,中科融能在固态电池领域持续突破,自主研发的高熵技术,让电池机械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显著提升,使用寿命延长至25年以上;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20%以上,度电成本降低了30%,满足了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的要求,达到储能电池对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高标准,在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一期500MWh产能已全部投产,二期18GWh项目加速推进,落地后产能将实现36倍的跃升。这一布局将助力我们抢占长时储能市场的制高点,并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零碳储能解决方案。”中科融能(盐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核心区、“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和零碳工厂为载体,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核心区重点招引有绿电需求、产品出口到欧美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已进驻7家企业。“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依托LNG储备基地的冷能资源和丰富的绿电资源,打造一流LNG冷能零碳利用创新研发基地和国家级LNG冷能应用示范园区,目前,冷水鱼养殖项目已投产,冷库、干冰制造、冰雪大世界等项目正在实施,LNG冷能下游产业加速布局。零碳工厂则在供给端配套新型电力系统,在生产端强化能源综合管控,将零碳理念、零碳方式和零碳标准贯穿生产全过程。我县通过就近匹配绿电资源、运用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优化工艺源头减排等手段,打造全链条零碳制造工厂。同时,引导新建项目采用零碳工艺路线,选用绿色低碳节能产品,运用节能策略、循环利用、绿能替代等技术,实现工厂生产节能化。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智慧化管理,产业园为入园企业的生产设备加装物联装置,数据积累沉淀形成报告,提供能耗指标及生产工艺的节能优化决策依据。依托外部绿电溯源实践经验,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全面记录绿色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等各环节信息,实现园区绿色电力全生命周期可信证明与多维全景展示,并基于物联设备监测信息,精准跟踪碳流,实现碳管理智慧化。
园区还从能源利用、原料制备、成品加工、仓储运输、循环利用等环节开展降碳,真正将“全链减碳”落到实处。此外,正在构建中的园区碳池将提供更好的碳管理服务,助力企业跨越碳壁垒,持续增强地方低碳竞争优势,为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抢占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