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村:先烈英魂萦热土
2025-09-24 06:47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唐颖
  在县农业园,有一个因英雄而得名的村庄——育才村。近年来,全村上下始终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在党建领航、产业发展、人居改善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你看这张照片,就是王育才营长,他牺牲的时候才36岁,为了追歼日伪军,把命留在了战场上。”9月15日,在育才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烈士事迹陈列墙前,老党员严平国正向身边的村民缓缓讲述着王育才的英雄故事。1944年12月,杨庄战斗打响,时任新四军某营营长的王育才带领战士们奋勇追击逃窜的日伪军。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王育才的头部,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58年,村庄命名为“育才村”,让烈士的名字与村庄紧密相连,也让红色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
  如今,这面记录着王育才“苦难童年、投笔从戎、沙场建功、喋血杨庄”生平的陈列墙,成了育才村最特殊的“课堂”。每天都有村民或游客驻足观看,听老党员、村干部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我小时候就听父辈讲王营长的故事,现在我要讲给更多人听,尤其是村里的娃娃们,得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严平国说,只要有人来参观,他都愿意当“讲解员”,哪怕讲上几十遍、上百遍也不觉得累。
  除了常态化的红色宣讲,该村还将红色教育融入重要节点与日常活动。每年清明节,村里都会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中小学生代表,到村里的英雄广场开展祭扫活动,用庄重的仪式感,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我们不仅要让英雄的名字留在村名里,更要让他‘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的精神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大家干事创业的底气。”村党总支副书记孟成庆介绍。
  “走,去我家里看看,以前住的平房又破又暗,现在这两层小楼,上下200多平方米!”村民李元军热情地招呼记者往家里走。他告诉记者,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的路灯亮堂堂,日子过得舒心又幸福。
  李元军的生活变化,是育才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缩影。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聚焦村民“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的需求,规划建设了两个新型农村社区,人均居住面积居农业园各村首位。“在规划建设时,我们不仅考虑住房条件的改善,更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让村民住得舒服、过得方便。”村干部吕亚娟说。
  2023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对原有的育才广场进行扩建,增设了乒乓球台、漫步机、扭腰器等10余件健身器材,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级”的休闲健身服务。“以前吃完晚饭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来广场上跳广场舞、散步,有趣多了。”村民张大妈笑着说。
  “王育才烈士当年带兵打仗‘敢闯敢拼、善作善成’,我们现在干事,也得有这份劲头。”在每月一次的村“两委”工作会议上,孟成庆的这句话总能引发大家的共鸣。育才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106名党员中,既有扎根基层几十年的老党员,也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党员,大家以红色精神为激励,在乡村振兴一线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推动村庄发展的“主心骨”。
  要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发展集体经济是关键。为了激活村级经济,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调研、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村里充分利用紧邻县城、交通便捷、位置优越这一优势,对原育才小学、原育辛小学等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建成门面房,出租给商户,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同时,村里还在县城农批市场购置了商铺,通过出租经营进一步拓宽收益渠道。
  在育才村立培服装厂生产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近20名工人正熟练地裁剪、缝制、熨烫服装。村民辛素兰是厂里的老员工,她一边操作缝纫机,一边告诉记者:“我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如果出去上班,孩子就顾不上了。现在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也不耽误照看孩子。”立培服装厂是该村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从事外贸服装代加工业务。“我本身就是育才人,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就想着回家办厂,既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又能带动乡亲们增收。”服装厂负责人辛立培说,在办厂过程中,村“两委”帮他协调解决了厂房、工人招聘等问题,让企业得以快速投产。
  2024年,育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13万多元。孟成庆说,村集体收入增加后,村里没有把钱存起来,而是更多地投入到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发展—增收—再发展”的良性循环。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扎实推进“小田变大田”土地流转,积极扶持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扩大规模,同时筹备建设高效温室大棚,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分享红利。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