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向海立潮头
2025-07-25 08:33   浏览人次:

乘风向海立潮头
—— “四大行动”助推强势崛起系列报道之海洋经济突破行动

  本报记者  吕纯军
  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锚定强势崛起目标,大力实施海洋经济突破、重大项目攻坚、城乡面貌焕新、民生品质提升“四大行动”,全县各项事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综合考核迈入全市第一方阵。即日起,本报推出“‘四大行动’助推强势崛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我县拥有59公里海岸线、2516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沿海“风光”资源丰富,是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如何把区位和资源优势变成发展动力,将海洋经济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持续做好“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文章,积极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激活了强势崛起的最大增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上亮点频出。
  绿智赋能,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海天一色,海风劲吹。站在滨海港通用码头,极目四望,一座座随风转动的风机、一排排列阵“捕光”的光伏板,10座蓝白相间的LNG储罐交相辉映。在这里,传统能源的智慧转型与绿色科技的创新脉动正奏响双重变奏。
  近年来,我县全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坚持“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保供基地、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重要阵地,国家能源战略在黄海之滨挥毫起笔。
  依托滨海港煤炭码头资源和能源产业基础优势,我县规划打造8×100万千瓦全国最大火电基地,推动清洁煤电项目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目前,已投产国家电投和国信滨海港两组2×100万千瓦机组, 国家电投2×100万千瓦火电扩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7月8日,满载17万方液化天然气(LNG)的“希俄斯”轮安全靠泊中国海油“绿能港”码头。作为国内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已建成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接卸超过700万吨LNG,运行安全、生产稳定,为长三角区域能源保供添足“底气”。
  “我们利用LNG能源基地天然的冷能优势,打造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的零碳产业园,拓展更为丰富的‘绿电+冷能’应用场景。”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看来,这是我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放大沿海优势,不断擦亮海洋经济新名片,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探路的生动实践。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锚定“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发展方向,“三位一体”推进零碳产业园、“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和零碳工厂建设,已建成3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中科融能、唯信科技、瓦司特钠等一批企业,上线运营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区域内输入电量绿电比例达95%以上。
  风从海上来,电送千万家。把清洁电能用好也是重大课题。国家电投和三峡两个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先后投运,更好地解决了这一课题。
  “项目不仅能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储能,还能提高海上风电消纳能力。”三峡滨海储能电站负责人介绍说,“夜间海风呼啸时,电站储能系统存下富余的绿电;用电高峰来临时,储存的绿电又化作稳定电流,点亮长三角地区的万家灯火。”
  攀高向新,临港产业蓄势崛起
  7月23日,远景滨海风储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花四溅,热浪与激情同频。
  远景滨海基地作为远景能源在海上大兆瓦机型时代的战略布局,主要致力于海上风电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从项目签约到建设,政府专班全程帮办,确保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得以及时化解。” 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预计9月底完成海上大兆瓦风机生产线调试,11月份正式全面投产,满产后可实现年产海上风电装备200台(套)。”
  今年以来,我县按照“发挥大绿能、大空间、大物流优势,集聚大产业”的要求,全力引进大进大出的重特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和零碳产业项目。目前,港口已集聚远景、上海电气、海力、立洋海上运维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其中,上海电气项全球最大的风电试验平台投运。中科融能省内首批大容量半固态电池产品下线,投资110亿元的中化学绿色甲醇、60亿元的北方特气电子材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千亿级临港产业加速崛起。
  5月27日,江苏省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陶湾海洋牧场“陶湾一号”智能网箱平台首批5万斤岱衢族大黄鱼苗顺利投放。该项目创新采用“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在陆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培育优质鱼苗,待生长至适宜规格后转移至海洋牧场进行生态养殖,实现从育苗到成鱼的全周期科学管理。
  从“靠天吃饭”,到如今生态化养殖,随着绿色转型嵌入海洋渔业生产,我县坚持“渔港+渔村+海洋牧场”一体建设,建强海洋渔业全产业链,传统渔业正迎来华丽转身。
  提速打造翻身河渔港和扁担港、六合庄等特色渔村,支持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冻品交易等产业;持续提升陶湾·海洋牧场运营质效,与中国海油合作,利用LNG冷能加快发展冷水鱼养殖。在此基础上,强化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以月亮湾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发展渔港经济、生态康养、海上运动等海洋旅游业态,充分释放绿色能源、养殖、旅游耦合效应。
  内联外拓,开放合作风生水起
  构建港口集疏运体系是完善现代航运服务,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拓展经济纵深、促进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县主动策应“水运江苏”建设,持续完善立体式交通网络,高标准修编港口总体规划,全力保障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连申线二级航道等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港口与高速公路、铁路及大运河、长江水系的通联水平,积极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
  走进滨海港通用码头,碧水蓝天的映衬下,门座式起重机的橘红色显得格外耀眼,建材起吊作业有条不紊;码头三期工程建设现场,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工人们正在各自工位上紧张施工。
  作为盐城港“一港四区”的重要增长极,滨海港正依托资源禀赋,全力构建沿海开放发展新高地。目前,已建成10万吨级航道和8个码头泊位,综合货物通过能力4800万吨。今年3月以来,滨海港开辟2条直达中东国际滚装新航线,带动汽车滚装业务出口批次显著增加,吞吐量明显提升。数据显示,目前滨海港累计完成6批次汽车滚装业务作业,滚装业务量已跃居江苏沿海港口前三位。
  与此同时,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大套二线船闸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滨海枢纽现场,建设者们冒高温、顶烈日,通过错峰作业保障进度;滨海港铁路专用线通过专项验收,滨淮高速公路盐城段全线通车;高速连接线二期、北港池防波堤二期、2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紧锣密鼓推进,以滨海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龙头的“公铁河海”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绿电+冷能”特色充分彰显,千亿级临港产业提速集聚,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构建,我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正以磅礴之姿勇立潮头。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